陆云彦
摘要: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高中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拓展,使美术教育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美术 素质教育 能力
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高中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笔者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设置上采取“全面推进、分类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目标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部强调美术教学要“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的思路,注重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笔者结合美术专业的特点及相关要求,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
(一)实施分类教学
高中美术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技能、技巧,还应向学生介绍美术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经常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规律,对学生采取分类教学,即针对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和个体差异性,进行意向选修、分类编班、分层次教学。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观察、感觉能力。老师可让学生描述一个具体对象或事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感觉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感觉能力,老师就要多向学生提诸如此类的问题:当你看到一个瓶子时想到了什么,当你用线来进行排列组合的时候有什么想法等。
2.分析、理解能力。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如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虚实、色彩等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进行分析,并逐步理解这些知识。
3.理性表达能力。教师应使学生具备在对客观事物表象进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加入自己主观意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4.个性表达能力。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做的、想的就都一样,就不可能有发展。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个性表达能力。
5.心理调适能力。高中学生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课程紧,压力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抒发自己的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6.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会理解他人的作品。
(三)了解学生
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以摸清学生的水平。同时,教师应重视做好教学质量的反馈和课后的教学小结工作,加强基础教学,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多实践
老师要促使学生在基本功、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上下工夫,让学生深入生活,多画、多记、多观察,在头脑中积累素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设计实践课程,如外出写生等;要尽量使每名学生都积极参加美术活动,并促使每名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熟练掌握色彩运用素描等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富有创意的见解,可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让各年级学生互评作品。
二、树立榜样,群体同“乐”
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每个班树立并发挥榜样的作用。在榜样的激励下,学习绘画的学生能利用课余的时间反复修改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有时一画就是半天。画得好的学生不但能积极努力地完善自己的作品,还能在外出参观、写生等方面充当老师的得力助手。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与教师的教学直接相关。教师应明确,学生不是天生就能发现问题的,也不是天生就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只有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确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语,都可能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借助于这些,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深层次的美术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生与生活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在高中课改的指引下,美术教育要与社会、与时代、与周围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理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拓展,使美术教育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