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擎天 王 蓉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贸易条件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以及实际资源的流入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这一国家每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减少,近十几年间我国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一种先升后降的趋势。本文据此对影响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做出分析。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结构改善 经济增长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国际贸易战略,是一国进行国际贸易的指导方针,主要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加快引进项目,大力促进进口替代工业的建设,一些基础原材料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这时,我国出口及贸易收汇主要依赖农副产品及矿产品。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支付基本的进口所需的外汇,而进口则主要是为了建立自主的工业基础,这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从政策内容来看,与旧的进口替代相比,混合型贸易战略的确有许多改进。这两种战略的同时实施,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恶果。但从实质上讲,我国现行的混合型贸易战略仅仅属于一种改良的进口替代战略。它保留了进口替代的核心内容,即继续机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仍然通过过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排斥进口。实际上,如果以世界银行的多指标法对我国现行贸易战略进行分析,结论是我国目前执行的战略属于温和的进口替代性。在贸易战略上虽然实施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过度的进口保护和无序的出口自由。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策略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外贸规模迅速扩大。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55.9倍,年均增长20.72%,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结构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20多年间,我国出口商结构实现了持续快速的高度化。然而,我国现行的出口商品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这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和加工贸易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来自海外的投资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制造业,且领域不断扩展,投资额不断提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上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和日益显示的市场潜力,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宏观因素分析
(一)经济增长变化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经济增长被发展经济学家定义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实际的货物和劳务产出的增长,反映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就是它的向外扩张。经济增长可以由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也可能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经济的这种增长,会引起该国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从而引起一国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经济增长会引起居民收入的增长,分析居民收入的增长如何影响一国贸易条件变化时,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贸易条件的变动和本国出口量的变动,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可能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首先,我国对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内容,从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140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70亿美元,增长了78倍,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长到6330亿美元,增长了57.1倍,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三。其次,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在外贸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也在不断的深化,初级产品的比重由1981年的46.6%下降到2005年的6.4%;相应地,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1981年的53.4%上升到2005年的93.6%。工业制成品中,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的比重也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大幅度增长。1996年,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l)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外资经济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随着FDI流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同步高速增长的趋势。20多年来外资、外贸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FDI与贸易呈现明显的互补关系,比较符合Markuson和Svensson非流动性要素和流动性要素合作条件下的投资与贸易“互补关系”模型的结论。FDI的流入一方面会提高东道国的工资水平,从而引起出口价格上升,另一方面FDI的部门流向也会对东道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FDI的流入对一国贸易条件的最终影响是不确定的。
(三)关税变化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关税在历史上曾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是在当代,关税的主要功能已不再是增加政府的税收,而是有效地阻挡来自国外的商品任意进入国内市场,从而保护国内市场和本国幼稚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国际收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等内容。对于贸易大国来说,关税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可以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虽然随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关税的总体水平已经大大降低,同时,各种名目的非关税壁垒也层出不穷,关税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但从理论上说,对关税的理解仍是最基本的,应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展开深入的分析。
(四)汇率变化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汇率同贸易条件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例,而贸易条件则是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的比价,本外币之间比价的变动必然引起以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因此,汇率可以成为影响一个国家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汇率常常成为一国调节贸易收支的重要标杆。一般认为,如果实行货币贬值的国家是贸易小国,则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会按照贬值的幅度同比例地增加,而贸易条件不会变化;对贸易大国而言,贬值的效果最终取决于进出口的供求弹性。
(五)非关税壁垒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非关税壁垒虽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已经出现,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它才被作为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盛行于世。二战以后,随着GATT和WTO所推动的多轮贸易谈判的不断深入,世界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关税的贸易保护作用大为削弱,而非关税壁垒由于具有灵活性、隐蔽性、针对性、容易操作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这些人为的非关税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优势产品的出口,进而操纵世界市场,以达到攫取更大贸易利益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进口配额、出口补贴和反倾销税的分析,来探讨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
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内在因素分析
结合考察期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情况,从理论上对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有助于对如何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影响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我国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成本下降,制成品的出口价格相应下降。近年来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外商直接投资及技术引进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进而促成了制成品价格的下降。
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增量不增效、增量不增值的现象。当前我国外贸表面上看形势喜人,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实现转换升级、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然而事实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仍然落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
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是由我国进口商品的特点决定的。从进口的构成看:首先,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技术、资本、货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那些技术含量高,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其市场的垄断性很强,进口价格较高。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低端和供应链的中下游。在国际分工中,各国的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沿着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熟练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研发和技术密集型的阶梯由低到高进行升级。
结论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向良性发展,其中制造业更是不断得到改善,从长期看有利于我国进出口结构调整,但由于制造业中大部分以加工工业形式存在,虽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但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升级,从而不利于贸易的改善。人民币升值可以迫使一些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减少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恶性竞争,优化我国的出口秩序。FDI流入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有推进促进作用,提升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却没有对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企业应注重提高技术的自我创新能力,要加大力度培养掌握高科技的人才;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增值链条升级,注重加工贸易产业与当地经济的结合;拓宽外资流入领域,提高外资进入的标准,注重引入核心技术,并且加强监管,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在我国施行新的汇率制度后,企业要加强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事实上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对贸易条件的变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关税政策、地区经济一体化等。这些因素也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在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这也是今后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A•伊曼纽尔著.不平等交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2
2.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世界经济,2002(1)
3.张建华,刘庆玉.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
4.夏虹.浅析关税与贸易条件的改善.世界经济文汇,1999(4)
5.张建红.中国与欧盟的商品贸易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0(2)
6.李一文,王仁才.近代中国对美国贸易的贸易条件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0(5)
7.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1
8.阿弗里德•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4
作者简介:
童擎天(1985-),男,籍贯浙江兰溪,浙江万里学院信管专业。
王蓉(1986-),女 ,籍贯绍兴新昌,浙江万里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