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移情”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009-01-11 07:38王燕兰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移情阅读语文教学

王燕兰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移情;细节体验;语境体验;

角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B)—0031—01

移情,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在对象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的双向活动中,实现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移情,可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这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咬文嚼字,进行细节体验

字斟句酌是表达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咬文嚼字,可以避免囫囵吞枣和望文生义。通过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无疑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鉴赏文学作品,理解人物形象也需要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咬文嚼字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利用语言载体掌握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

1.引入名家修改佳例,体味词语运用之妙。许多名篇佳作在编入语文课本时,或请原作者亲自再次加工,或由资深编辑加以精心修改再征得原作者同意,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在教学中利用修改佳例,引导学生进行比照阅读,展开联想,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体验语言表达的“通”与“好”,“好”与“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感,加深对文本内容、尤其是关键句子和词语的理解,提高比较、选择、品味、赏析等能力,使原本隐性的知识变为显性的可以陈述的知识,并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条分缕析,体味词语表达之精。瑞恰兹以语义学为根据,对语言作细致分析,区分出参证的科学语言和感情的文学语言。他指出,科学语言具有传达信息的指称功能,是一种真实的陈述,与客观事物相符,花是花,雾是雾,强调绝对的“真”;文学语言具有唤起感情的象征功能,是一种虚假的陈述,未必与客观事实相符,花非花,雾非雾,是一种可接受的“真”。这一区分实际上说明了对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应有不同的读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层含义去理解它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味。

二、以理激情,进行语境体验

语境指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时所处的特定语言环境,它制约和影响着传递过程中言语意义的确立。对于相对复杂和隐晦的言语意义的确立,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语段(句、词)有关的背景材料和知识信息,引导学生认清其丰富的含义。

例如《药》在结尾处作者对上坟有一段环境描写,描写的中心是一只乌鸦:“两人站在枯草丛中,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枝树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时,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种凄凉、荒芜而又压抑的气氛,但是,细说起来又难以准确地解释此种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时,教师便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对语境的文化背景进行诠释和体验,使他们明白: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乌鸦是恐怖、神秘、不祥的象征,此处乌鸦与坟场等意象一起营造了一种悲怆、死寂而又压抑的氛围。而且,死因的不同以及其中隐含的“人血馒头”的故事,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更加凄婉,折射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死寂与麻木。

三、移情入文,进行角色体验

从一个文本中可以读出多种意义,不仅是因为读者见仁见智,各有一解,更重要的是事物和文本自身不表现为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也没有一个终极的、固定不变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品味词语、把握语境外,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凝聚物——意象中去,用换位的方式进行角色体验,以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诠释。

角色,指戏剧或小说等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说、戏剧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某个或某类人物形象进行设身处地的深入体验;而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对隐含于文本中的意象进行深入的体验。

角色体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这两种体验方式都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人物角色的基础上,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把角色通过朗读和表演塑造出来。在这种复杂而又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会在其他角色的影响下变得更为真实、深刻。在角色体验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群体性特征更为明显,学生之间、“角色”之间、以及整体氛围与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学生对作品形象及其情感的理解也会随之变得深刻。

猜你喜欢
移情阅读语文教学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