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旦
“范作”类似我们以前常说的“范画”,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以临摹参考“范画”为主,优点是有样学样,容易画出“像样”的成品。缺点是容易禁锢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作品模式化,缺乏个性与创新。实行新课改后,美术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内容丰富了,涵盖的面也广了,课堂上使用的不仅仅是“范画”了,我觉得称为“范作”才更为恰当。妙用“范作”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与教学效率。
一、“范作”与探究教学法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发展,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第六册美术教材《夏日的凉风》制作环节的教学中,我出示了一把事先做好的纸制团扇,学生一下被吸引了,没想到纸制的扇子还能这么漂亮!此时他们很想看个究竟,我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每一组发给一把不同的扇子,让他们传递观察、讨论,并讲述扇子的组成部分及制作步骤、方法,提出制作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学生在先粘贴还是先画图案的两个步骤上出现了分歧,这时我再次让他们讨论得到了较为合理的步骤:画好后再粘贴,如果先粘贴,中间的扇柄导致扇面不够平整,影响绘画的效果。最后在扇子外形的剪制上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剪出各种不同的外形。学生在探究正确的制作方法的过程中,思维得以开拓,显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制作出来的扇子也是造型各异、童趣十足,惹人喜爱。
二、“范作”与悬念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中妙用“范作”制造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使教学过程成为他们探索新知、积极思考、释疑解惑的过程,教学效果令人惊喜。
在第二册美术教材《神奇的大海怪》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大海里生活着一条可爱小鱼,它经常被比它大的海底生物欺负,于是它就苦练本领!又过了很多年,小鱼变得异常健壮,外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们猜猜它会变成什么样了呢?学生的猜测很多,他们边描述我边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几乎占据整个黑板的变化后的“小鱼”,并告诉学生它现在的名字叫“大海怪”!在海底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大海怪”呢,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这时再请学生讲述印象最深的海洋生物的特征,并画到纸上。这时,我擦去黑板上的“海怪”,只是在音乐声中依次播放海洋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画出勇敢、有趣的“大海怪”形象。于是,学生笔下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海怪”形象,不能不令人佩服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大胆的表现力与高超的组装能力。
三、“范作”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利用“范作”创设特定的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全情地投入,忘我地学习,师生达到高度的融洽与协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精神的愉悦与享受。
例如我在低年级美术兴趣班上过一课《小老鼠》,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仰头看和埋头吃东西的两只小老鼠形象,让学生想象,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周围会有些什么?有的说一只老鼠在桌上偷东西吃,另一只在桌底看着流口水;有的说一只老鼠正仰头看吊着的香肠,另一只小老鼠的在吃掉在地上的香肠沫;有的说老鼠宝宝在吃东西,老鼠妈妈在为它放哨;还有的说一只是城里的老鼠,一只是来自乡下的老鼠……学生想象的阀门已完全打开,他们描述得非常有趣、幽默,把周围的环境也设想的极具生活气息,这时让学生在自己的童话中作画、游戏,他们画出的画面千姿百态、生动有趣!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精妙的构思,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下课了,他们还恋恋不舍。
四、“范作”与演示教学法相结合
演示法是通过教师边出示实物或过程并加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技法性强或有难度的环节,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
在第四册美术教材《我设计的童装》中,要求学生直接用纸对折并剪出衣服造型,难度较大。于是我演示了童装的剪裁环节,重点讲明衣袖和身体部位的长宽比例,剪好后还可适当修剪。同时再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从腰部以下位置留长会是什么款式的衣服呢?学生尝试剪裁,发现变成了连衣裙!那还可如何变化,剪出不同款式的衣服呢?这样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又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五、“范作”与迁移教学法相结合
迁移法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一种迁移现象。这是绘画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第二册美术教材《大鱼和小鱼》一课,让学生观赏海底世界的鱼,引导他们观察鱼身上不同的形状和线条,再画到黑板上,接着欣赏由点线面组合的装饰画,找出和黑板上不同的形状和线条,让学生了解这些形状、线条都可用来做装饰纹样。这时我让学生看一条只有普通鱼鳞纹样的鱼,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变、变、变”的游戏,思考可用哪些纹样来替换这些普通鱼鳞,给鱼穿上漂亮衣服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作业也是千变万化,充满了创意!
六、“范作”与游戏教学法相结合
游戏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和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设计趣味不同的游戏。
例如第七册教材《我设计的童装》一课,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配对”游戏。道具就是本课的“范作”——纸制童装,把上装、下装分开发给部分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搭配好贴上黑板。大家在游戏中发现有些款式或色彩搭配不谐调就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调整,直到协调美观为止(见图)。这些“范作”在游戏中不仅让学生亲手触摸了手工制作的童装,同时也了解了本课的重点童装的搭配知识:色彩、款式协调,才能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
七、“范作”与激励、合作教学法相结合
激励法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收集有特色的学生作品,作为“范作”,有时效果也是大师作品所不能及的。
例如第六册美术教材《剪团花,巧装饰》一课,学生欣赏同年级学生制作的窗花时竞争意识也会增强,这时再引导他们观察并指出这些作品的不足,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同样的缺憾,使作品更完美。用学生的作品做“范作”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不会盲从,更多是取长补短,旨在超越别班同学的作品。
作业中,我给每一小组做了一扇“窗子”,每人一格贴上窗花,这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完成。看到别的小组不断贴出的美丽窗花时,自己的表现欲便大大增强。为了小组的荣誉,发现本组同学有困难的,马上就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整个过程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获得情感的满足。
“范作”在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实践与探讨。总之,在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创设一些探究的机会,多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作品更具个性,这才是美术新课标教学的宗旨。
(作者单位:广州萝岗区萝峰小学)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