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筱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数学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概念、定律、性质、法则等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像餐桌前没有胃口一样。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努力求知,勤奋钻研而乐此不疲,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为了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笔者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唤起学习兴趣
数学产生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在教学中,只有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学生才会体会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可用生活中的故事引入:从7月1日起,小林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小林的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都休息,全家才能一起去玩。那么最早要到几月几日小林全家才能一起上公园玩?学生们听后议论纷纷,直接用数指头的方法讲出7月12日小林全家才能一起去玩。教师问:“你能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立刻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希望大家与老师一道来探讨。”这样一来,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最小公倍数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数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个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由于数学实验总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好途径。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上课时教师问:“谁能把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于这个问题利用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动手拼图,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经过几分钟的操作、观察、思考,最后统一得出一个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学生主动思维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难点以设疑的方式提出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促使他们品尝积极思维的乐趣。比如,三年级的一道能力训练题:三(4)班共32人,双休日到公园去划船,每条大船24元,限坐6人,每条小船20元,限坐4人。你认为应该怎样租船合理。这道题给出的条件较多,内涵丰富,学生一开始有些无从下手。教师就营造氛围让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合理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合理就是最省钱。
师:怎样租船比较省钱呢?
生:租大船比较便宜。32÷6=5(条)……2(人)。
师:余下的2人怎么办?
生1:再租一条大船。
生2:不对,余下的2人只要租一条小船,因为租一条小船比租一条大船便宜。
生3:方案一: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24×5+20=140(元)。
生4:用这种方案,那条小船本来能坐4个人,只坐了2个人,就浪费了两个座位。
师: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不浪费,又最省钱呢?
问题被向前推进了一步,再次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得出:把一条大船上的6个人加余下的2人,共8个人,正好租两条小船,则有方案二: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24×4+20×2=136(元)。
显然,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跃了思维,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求异的兴趣。
四、开展课外活动,升华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例如,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上趣味数学课;举办专题讲座,如“数学是怎么来的”“古老的计算方法”“数学符号的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等;开展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办数学墙报、开数学文艺会、制作学具和教具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数学活动中,升华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体验数学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奉新县华林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