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澍
“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这是郭沫若在新中国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大会上给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祝希娟的手书题词。祝希娟首次登上银幕,以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红军女战士吴琼花的形象获此大奖,一举成名,随后又入选文化部评出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对于初次踏上艺海之旅便满载荣誉的青年演员来说,祝希娟感触很多、很多……
【“孤傲的女郎”走进《红色娘子军》剧组】
1959年,在举国欢庆建国十周年之际,电影界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献礼片。1959年6月,上海电影局和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打印出《琼岛英雄花》剧本定稿,公开发表于《上海文学》杂志。
后来,祝希娟这样谈及创作电影剧本的情形:“这部电影的剧本最初完成在1958年,编剧是广州中南军区创作研究室的专业剧作家梁信,当初,为了撰写一个反映海军军营生活的纪录片脚本,出差来到了海南岛。他在海南军区文化处翻看《琼崖纵队军史》时,无意之中发现了‘女子特务连的事迹。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梁信感到娘子军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听说他在一切准备成熟后,只用了4天4夜,就把剧本给写了出来。1958年6月初稿完成时,剧名叫《琼岛英雄花》。经过漫长时间的等待,谢晋导演发现了默默无闻的剧本,再经过几次努力,才让这个剧本列入天马厂的拍摄计划当中。”(祝希娟的谈话为笔者采访辑录,下同)
1959年,谢晋专程到上海戏剧学院为他即将开拍的新片《红色娘子军》物色女主角。戏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性格泼辣、敢于反抗的苦大仇深的女奴,副导演找遍整个上影厂也没有适合的演员。无奈之际,谢晋考虑可以从在校学生中“挖”演员,于是便到剧场观看上海戏剧学院的现代话剧《在和平的日子里》。这正是祝希娟所在班级的实习演出,她在戏里扮演大嫂和技术员两个不同角色。
演出前,谢晋来到后台,想看看能否碰上合适的演员。在化妆间,谢晋正巧看见一对青年男女演员在大声争吵,对于慢声细语的上海人来说,这是很少见的事。那个女学生似乎十分激动,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带着怒气,正在用手比划着什么,那种毫不退让、不甘示弱的强烈个性,让谢晋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这不就是一直在寻找的“琼花”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持重沉稳的谢晋并没有马上和演员打招呼,只是轻描淡写地通过《女篮5号》的演员宫德仁简单地询问了一下情况,知道了这个女生的名字叫祝希娟。
随后,谢晋又主动跟祝希娟接触了几次,观看祝希娟的形体课表演,还听了几段她演奏的钢琴曲。经过一个多月的了解,谢晋心里有了些底。
当时,学校有明文规定,凡在校学生一律不允许外出接戏。半年之后,几经周折,谢晋通过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私人关系,才把祝希娟招至麾下。还在学校上课的祝希娟自然对此毫无所知。被“上戏”恩师朱端钧称为“孤傲的女郎”的祝希娟,就这样幸运地走进了《红色娘子军》剧组,走进了女主人公吴琼花的内心世界。
【梁信脱口而出:“就是她!”】
“吴琼花”一角敲定之时,祝希娟人正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重头戏《大雷雨》剧组,负责后台的打雷效果,兼带跑群众。接到新任务后,她马上到天马厂报到。
在天马厂,祝希娟见到导演谢晋,围绕着新戏谈论了一阵后,很快就到了午饭时间。祝希娟到食堂排队打饭时,人们立即朝这个扎着两根大长辫子,穿着蓝底白花布薄棉袄的姑娘身上投来怀疑的眼神:难道这个貌不出众的新人就是谢导苦苦找来的“吴琼花”?后来,祝希娟才得知,有关“吴琼花”的人选,厂里争议了许久,许多人尖锐地提出,难道堂堂上影连一个浓眉大眼的“吴琼花”都找不到吗?放着一大堆女演员无戏可拍,非得去外面四处撒网、费尽周折不成?但是,倔强的谢晋自然有他心目中的人选。祝希娟感激地回忆说:“谢导顶住来自厂里上至个别领导、下至一大片群众的压力,非要起用我这个既没有资历、又没演戏实践经验的3年级没毕业的学生,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我终身都感谢他。”
接下来,《红色娘子军》剧组成立。1959年国庆节刚过,剧组大队人马便开往海南岛体验生活。从广州转道时谢晋动了个小心眼,特意从广州军区请来影片的编剧梁信,并把已经到组的娘子军演员集中到一起,让梁信亲眼确认,究竟哪位演员扮演吴琼花最合适。在宾馆大厅里,祝希娟、向梅、王黎、史淑桂、蒋逸芳、张纬明等“娘子军”一字排开,等候梁信的“检阅”。
梁信仔细扫完一遍面前的女演员后,指了一下祝希娟,脱口而出:“就是她!”一导一编不约而同地认定了同一个演员,两人的直觉一模一样。一向老成持重、含而不露的谢晋忍不住笑了起来——看来这个“琼花”是找对了。
除了祝希娟担任女主角吴琼花之外,剧组还外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英俊小生”王心刚扮演男主角——党代表洪常青,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陈强扮演恶霸地主南霸天。后期制作时,谢晋将原来的片名《琼岛英雄花》改为主题更为确切的《红色娘子军》。
【一炮走红“吴琼花”】
为了这部电影的拍摄,祝希娟做足了功课。在摄制组前往海南岛各个根据地进行前期访问和体验生活时,她与剧组其他演员一起,请原娘子军连长冯增敏回忆了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的唯一女子武装成立时的详细情况。祝希娟对那时的情形记忆深刻:“我们剧组的主创人员在当地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学习。每天清早6点钟就起床,然后参加军训,打靶、急行军、露营啊什么的,日程排得满满的,直至太阳落了山才回到驻地。一整天下来,大家都累得要死,可到了晚上,还要抓紧时间凑到煤油灯下,看一些当地档案馆提供的历史资料,再结合剧本的故事情节,琢磨人物塑造的性格特征。大约经过一个多月真刀真枪的实地体验,我好像脱胎换骨了一样,对着镜子瞧着自己的脸,已经被晒得脱掉了一层皮,衣服外面的皮肤也被海南岛热带紫外线晒得黝黑。说来也怪,我在心里对演好吴琼花这个角色,和一个多月前相比,明显感觉不一样了,心里有了底,也没有当初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了。就像谢导演所说的那样,是上路了。”
访谈过程中,祝希娟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当年拍摄过程中几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部戏在1959年12月正式开拍,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日子过得很艰苦,更何况是在海南岛那样的偏远地方。我的脸看起来很胖,一按一个小坑,医生说是浮肿,好多演员都有这样的情况。为了保障戏顺利拍完,剧组特别‘恩赐给主创人员每人一包白糖,补充营养。在戏里扮演通讯员小庞的牛犇肝不好,到了晚上,我和向梅就把发给自己的糖,偷偷塞到牛犇的枕头底下。在戏里,没有我骑马的镜头,但我很想学骑马,就把这个想法私下告诉牛犇,牛犇说他有办法。一天中午,牛犇趁大家都在休息时,偷偷地把剧组的一匹马牵了出来,给事先溜出来的我练习。谁知我们的支部书记铁牛这时正在一旁洗澡,他从用芦苇搭成的临时棚子的空隙缝里瞅见了,没穿衣服不好出来,又唯恐我们骑马出事,就急得在里面大叫起来。这马自然是骑不成了,还遭到了小组批评。就是这个天性爱闹的牛犇,后来还为了一场戏,又给我们闯了祸。”
祝希娟笑着继续说:“有一场戏是斗争南霸天,吴琼花用绳子牵着南霸天游街的时候,声泪俱下地用自己家破人亡的经历控诉这个恶霸地主的滔天罪行。开拍中间,等太阳时几个演员还在跟牛犇嘻嘻哈哈地开着玩笑,我也在一旁坐着听,结果被谢导演发现后训了一顿。他说:‘这样重的戏,演员要提前进入规定情景当中,把规定的情绪给准备饱满,你们还有心情听笑话?从这以后,只要我一走进化妆室,就只想着戏里的情节,不和任何人开玩笑。也是从这时起自觉养成了习惯,一辈子都这样,这一点,谢导演对我们每一个演员帮助最大。还有陈强和王心刚对我的无私帮助:陈强老师与我在银幕上是‘敌人,但在生活中他却是我的良师益友。为了强化戏里对立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强,他就恶狠狠地瞪着我,骂我一声‘臭丫头。我起初一愣,立马就明白过来了,也就带着冷笑的口气回敬道:‘老爷,尝尝奴才的子弹吧。在整个戏里,我跟陈强的对手戏最多,陈老师始终帮助我,无论是检查案头工作或是做小品,他都非常认真。记得开拍那天,第一个镜头是水牢,我吊在木梁上说‘跑,看不住就跑!镜头是特写,那天并没有陈强的戏,当我准备开拍时,却见到陈强站在摄影机前把场,当时感到一股暖流流进心窝,我立即进入了角色。生平第一个镜头在谢晋和陈强的帮助下,拍得很成功。我们这个剧组自始自终保持着很深厚的友情,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演员还是摄影师,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来往。中国电影百年的时候,国家广电总局和人事部表彰50位电影人‘突出贡献奖,我们娘子军剧组的编剧、导演、摄影师和主要演员都名列其中,一共6个人,这是中国电影中唯一一部享受如此殊荣的,我们都感到很骄傲、很自豪。”
祝希娟感到拍摄中吃的一切苦都值得,只是对影片中吴琼花和党代表洪常青的爱情戏被剪掉感到很无奈,也很惋惜。1960年上半年电影拍完送审后,获得主管领导一致好评,只是在当时“谈情色变”的极左思潮干扰下,个别领导提出意见,被迫删剪了本来镜头就不多的男女主人公爱情细节的画面。祝希娟说被剪掉的整整一场戏,就是在红莲结婚的场面。洪常青在敲着鼓,然后,镜头一转,他与吴琼花两人在婚礼散后,缓缓走到椰林深处。接着,跳出中景镜头是吴琼花含情脉脉地递给洪常青一个槟榔——在南方,女方送给男方槟榔是表示爱意。拍摄这个镜头时,才21岁的祝希娟,在现场一时无法准确捕捉和表现出少女示爱的表情,几条镜头都完成不了。谢晋着急起来,直截了当地对王心刚吆喝着,让当时27岁早已结了婚的王心刚现场示范谈恋爱的动作和表情。这场戏终于在羞羞答答中拍完了。虽说整部电影中的爱情戏荡然无存了,但后来黄宗英却坦言:“虽然片子已经完全没有了爱情的戏份,但分界岭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我们从祝希娟的那种眼神中还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一点是怎么剪都剪不掉的。”
【新中国第一位“百花影后”】
电影送审后,赢得一片叫好声,大家说这是近两年来同类题材中难得的佳作。只是少数人担心影片有明显的苏联倾向,那就是表现了战争的恐怖,但这种多余的担心立即被大多数思想解放的声音淹没了。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电影局的领导,一致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生动的革命斗争题材影片,夏衍还提议影片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时拿出来隆重放映,以作纪念。于是,影片又在充裕的时间里进行了精剪,半年后,于1961年初投放市场,在全国各大城市公映。
《红色娘子军》像一阵旋风席卷了全国各大影院,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此时,正赶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的前一天,于1962年5月22日在政协礼堂隆重举办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颁奖活动。郭沫若、周扬、夏衍、陈荒煤、蔡楚生、田方等文化界领导悉数到场,连周恩来和陈毅也来了,其规格之高,远超今日。颁奖典礼上,《红色娘子军》成为了最大赢家,获得最佳故事片及最佳导演(谢晋)、最佳女主角(祝希娟)、最佳配角(陈强)共4个主要奖项。由于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还比较紧张,获奖者们只得到了一个纪念奖牌,外加出席颁奖会的文艺界领导的墨宝,祝希娟的墨宝正是来自郭沫若。
由此,初出茅庐的祝希娟成为了新中国影坛的第一位“百花影后”。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她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当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异彩,饰演过莎士比亚《无事生非》里的佩特利丝,莫里哀《吝啬鬼》里的玛丽安娜,《刘胡兰》里的刘胡兰等。祝希娟主演的这些话剧,常常是一票难求。
1983年底,祝希娟调往新成立的深圳电视台,担任深圳电视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在深圳,她全力推动本地电视剧创作,短短几年间完成了20多部电视连续剧的生产与播出,祝希娟被称为“深圳电视剧的拓荒者”。
1998年,祝希娟退休后转居美国,10年后又回归深圳,继续着她所挚爱的舞台生涯。
(作者系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