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泰
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空军在美国介入的几次军事冲突中展现了惊人的作战能力。中国军方也因此对空军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中国对空军重视不够,初期因素是向苏联学习时受赫鲁晓夫重视导弹而贬低战机的论调影响,后期原因则是“文革”前后的内耗所致。1974年1月,中国与南越在西沙群岛爆发冲突时,空军连一个成建制的战机中队都派不出去,为了应急,从许多中队各调一名队长,才凑成一个中队。
“攻势防空”战略:“先下手为强”
笔者曾设想中国未来面临的战争模式:中国是核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果强敌同中国交战,可能是一场全时空、全方位的冲突。初期强敌会对中国实行高烈度的空中突袭。空袭如果持续而中方反制无力,则政治结构有趋于解体的危险。这时就有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可能毁灭一切,也可能战争因此戛然中止……
基于此,中国空军的重头戏就是空防。无论军政领导人还是平民,战争对人身安全的直接威胁是相等的。涟漪及于政策,说国防就是空防亦非过甚其词。
空军本是进攻性军种。幅员辽阔的大国如果单纯立足于防空,则防不胜防。一旦强敌对中国实施空袭,就不会留给中国空军什么机会进行回击。
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也应该用于防空,即贯彻“攻势防空”原则。可从1991年海湾战争及其后发生的数次高技术战争中汲取教训——
美国及其盟国针对某国进行军事集结,而某国却被动地坐等,仅把希望寄托在国际社会能够施以援手,期盼出现奇迹。每次冲突之前,美军集结都没有受到干扰,美军部署完毕后,即向该国发动凌厉的攻击。最终,某国不能避免灾难的降临……
在战略上不打第一枪,决不等于对周边不利于自身的重大变化视而不见。因此,中国军方应采取一种新观念:把先发制人的突袭视为防空的组成部分,因为被动的防空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这是历次高技术战争的教训。这样,“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并未改变,即在战略上(平时)决不启衅,仍然是“后发制人”,而在战役、战术上(战时)应该诉诸“先发制人”。
确立“攻势防空”的原则,也是对空军和常规导弹部队是我军在高技术战争中主要的军事手段的确认。过去军委制订“要地防空”的防空方针,但对于高技术空袭,这无济于事。后来国土防空方针改为“大区域动态联合防空”——鉴于外国军机机动性大,空军着手在更大的区域内设置多个、多层防空网,并在总参和七个大军区分别建立防空指挥部。国家防空指挥部置于总参领导之下,平时为完善各军兵种防空部队拟订文件,战时协调跨战区的联合防空作战行动。
这显示了中国空军与时俱进的战略思想。未来面对强敌的突然空袭,空军和常规导弹部队很可能“要么首先使用,要么无法再用”。据此,一旦摊牌,恐怕不得不命令空军和常规导弹部队发动突袭。这个选择倒是符合一句谚语:“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中国空军实力探秘
那么,中国空军实力究竟如何?从与两位重要邻居印度和日本的比较中,可窥一二。
印度声称在两国交战时将享有制空权优势,对此,不可盲目全信,亦不可不防。战时争夺制空权,受多种因素制约,并非仅由战机数量和飞行员技术所决定。那么,中印空军力量孰优孰劣?
先说战略态势。中、印边界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仅400多公里,而距北京4000多公里。中国空军战机从青藏高原机场起飞,不足600公里就可轰炸新德里,印度空军难以迅速反应。而印军战机从本国机场起飞以后,却要飞4000多公里才能攻击北京,远远超出战机的作战半径,且沿途大多是中国领空,也无法空中加油。不过印度也有强项,即印度战机足以攻击青藏铁路及川藏、新藏和青藏这三条公路,摧毁关键节点,严重阻碍从内地前往西藏的交通运输,影响北京对西藏驻军的后勤保障。但在双方已经撕破脸的情况下,北京无所顾忌,部署在青藏高原的战机和导弹必然向印度政治心脏地带发动波次攻击。简言之,在战争中,印度对中国构成的威胁仅限于边远地带而已,中国对印度却是“一剑封喉”,攻敌所必救。
再说两国空军的技术支撑。中国在邻近边界地点设有大型雷达站,覆盖面大。远程警戒搜索雷达、三坐标引导雷达等居高临下,犹如永不降落的巨型预警机,足以俯瞰印度纵深,印军动静全在中方掌握之中。印度空军在制电磁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战机起降及飞行均受制约。
可见,即使双方在边界争夺空中优势,中方亦未必逊于印方。
相较而言,日本军事实力则不可小窥,背后还有美国撑腰。日本空军将佐坦承,同海军相比,日本更为担忧中国空军战斗力的急剧提升。不过,中国空军要再上台阶,有赖于下列方向的持续努力:
第一,空军战力依赖于空情获取和实时指挥能力。就空情获取能力、指挥效率及其生存能力而言,机载预警指挥系统远胜于地基预警指挥系统。中国刚研制出预警指挥机,尚在调试过程中,而日本购自美国的13架E-2C预警机和四架E-767预警指挥机早就编练成军,组成了一个机载空情、指挥体系。近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第16数据链,在各式军机上安装联网以后,空情获取和实时指挥能力剧增。不久前日军改革方案通过,在紧急情况下,首相军事僚属可以跨越空军参谋部、空军军区、联队,直接指挥飞行大队。虽然近年中国空军精简了作战指挥程序,仍离“短、平、快”的日本空军指挥体系有相当距离。
第二,军机能否充分发挥性能,关键在于飞行员的素质。飞行经验是否足够,1000飞行小时是个分水岭,过了3000飞行小时,就到了“人机一体”的境界。中国选拔苏-27、苏-30尖子飞行员的标准是1000飞行小时。而日本飞行员过了1500飞行小时,才会被赋予战斗任务;超过3000飞行小时的飞行员亦不乏其人。可见中国飞行员素质尚待提高。
第三,战争经验证明,一国空军的战力并不决定于战机总数的多少,而取决于战时能在空中飞行的战机数量。中国空军尚需在提高战机飞行维持率上下功夫。报载中国空军普遍缺少零部件,处于一级战备的苏-27军机的飞行维持率仅60%,而日本F-15军机的飞行维持率在90%,为世界最高记录。其实,中国军机飞行维持率低造成战力锐减的恶果,在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中已经有所显示。
第四,现代海、空一体战中,电子装备造成的“软杀伤”甚至比攻击性武器的“硬摧毁”效果更大。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联合电子战系统,达到了数据获取、空情分析、信号干扰和反干扰以及信息传输一体化的地步。电子作战则向来是中国空军明显的弱项。
第五,海、空战中,超视距导弹攻击往往一锤定音。超视距作战训练,中国不久前才获得突破,而日本空军却操练多年了。对付水面舰艇,日本军机早就拥有强大的空对地导弹攻击能力;至于空战能力,近年日本又从美国购得先进的中远程雷达制导导弹。中国在导弹等“硬摧毁”武器上尚须持续精进。
第六,在武器和武器使用者结合这一节点上,中国空军同先进空军存在颇大差距。就高层次而言,是各军种之间如何密切配合,在联合战役中打败强敌;从低层次来说,是如何在一个军种内充分发挥各兵种配备的武器系统的综合效能。这是中国空军的另一明显弱点。
同强敌相比,中国空军实战能力不容乐观,还需要创新战法,尤其需要加强作战部队的训练。
没有制天权就没有制空权
谁在未来控制太空,谁就占尽优势。就像过去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一样,今后会出现没有制天权就没有制空权的局面。
美国提出的“高边疆”战略,突出了制天权的关键作用。如今美军通信、定位及侦察等手段,对卫星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军队指挥和控制仰赖通讯卫星,精确制导武器仰赖全球定位卫星,情报搜集和处理仰赖侦察卫星。战场对美军单向透明化了。美军可以对遍布各处的作战部队进行实时指挥,并且对敌军实施无远弗届的远程精确打击。美军优势建立在卫星体系的基础上。
但在中国反卫星能力崭露头角以后,在低轨道运行的美国侦察卫星的战时生存能力可能发生问题;如果中国持续发展反卫星能力,美国卫星体系难免会在战时遭到攻击、干扰。倘若美国卫星体系的功能不健全,则美军通信、定位及侦察等手段必受重创,变得耳不聪目不明,从事信息战的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届时,战争将退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双方紧张对峙而又实力不分伯仲的状况。
正如航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曾扭转整个战争的格局和形式,太空技术的发展,或许会带来再一次的全球军事力量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