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忠
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军队软实力,形象就是战斗力。在信息透明时代,随着我军使命任务拓展,全面塑造我军形象、提升军队软实力,是需要从战略全局考虑的重大军事问题。
形象较量是军队软实力的博弈
1949年5月,上海市外围的激战渐渐归于沉寂。一天清晨,市民打开房门,一种场景把他们惊呆了:整连整排的解放军战士抱着枪露宿街头,这与耀武扬威、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照。一位外国军事观察家评论:这样的军队赢得中国在情理之中。
重视塑造形象、提高软实力,是人民军队特有的优势,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这已融入我军军事文化。红军时期,在极不平衡的舆论环境下,红军经常被国民党妖魔化成“杀人放火、共产共妻、十恶不赦”。红军则用“打土豪”、“分田地”,以及秋毫无犯的军纪与行动以正视听,同时,千方百计利用传单、标语、海报宣传我军正义主张,展示良好形象。那时,由于国民党对红军的舆论封锁,我党有时只能利用外国媒体、外国记者发出声音。1927年,我党在美国旧金山创办了《先锋报》,向美国和世界人民介绍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1936年和1937年,毛泽东先后接受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和《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的专访,介绍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现实状况。记者们写出了一系列介绍工农红军、赞颂“赤色”革命的报道。“美国的话筒”唱起中国红军的“八一军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抓住“国共合作”的机遇,在统一战线范围内利用公共宣传资源,开展了公开的富有成效的军事宣传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八路军、新四军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1941年,我军及时组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对外播音,虽然规模不大,但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今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军事是敏感的神经。在全球化、信息化、合作化的国际背景下,国家和军队形象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和军队行动合法性、正义性的判断及认同,进而关系到国家目标和军事目的的最终实现。军队形象的较量、软实力的博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现实意义和军事价值。
事实上,当今时代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塑造军队形象和提升军队软实力。美军尽管有着精良的武器装备,但在形象塑造上从不含糊。伊拉克战争使美军名誉扫地,美国政府担心世界各地的反美情绪日益升温,形成雪崩效应,专门组织中东亲美宣传公关活动。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白宫计划在未来5年增加4倍的公共外交预算,着力改善美军在世界上的形象。据法新社2009年8月26日报道,五角大楼已聘请公关公司——伦登集团公司调查驻阿富汗美军随军记者的立场。伦登集团将以“正面”、“负面”及“中性”评估记者之前的报道,向美军提出影响记者报道的建议。
我军已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初步现代化的雄师劲旅,但与可能面对的更强大的对手相比,我军在硬实力上总体处于劣势,而且这种态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根本改变。在加速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军队需要与时代同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树立起中国军队既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又是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为有效履行不断拓展的军队使命提供软实力支撑。
既是“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
2004年,我在国外学习时,一次与外国军官谈起他们对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看法,他们普遍承认我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不怕苦不怕死,但同时又把我军的艰苦奋斗、奋不顾身理解为“缺乏人性”、“盲目蛮干”、“不讲效益”;有的甚至说“中国军人不是人”,认为“中国军人没有感情、没有娱乐、没有人道”。这实际上是受国外媒体歪曲报道的影响对我军形象的曲解;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军在军人形象塑造上存在不足。
过去我们习惯把中国军人看作刀枪不入、钢铁之躯,这无疑体现了人民军队钢铁长城的特质,能给人民群众以绝对的安全感。但仅仅以这样的认识塑造人民子弟兵形象是不全面的。中国军人必须拥有“钢铁之躯”,但他们又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家庭、有爱情、有礼道,不仅是血性男儿,而且充满着人性、人道和爱心。
2008年汶川地震中,几十万人民子弟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心、同情心,17位大区领导、104位军以上领导,300多位师以上领导,以及5000多位党员深入一线救人。这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新形象,被世界舆论称为“史无前例的国家同情心的宣泄”,是“以人为本的重要里程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这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军队应塑造的新形象,是提升我军软实力的重要着力点。
建国后,我军主要承担着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之责,从总体上看,承担的国际性任务不是很多。长期以来,我们十分偏重对内军事宣传,在全国人民面前塑造了军队良好形象,但同时,也导致了我军对外形象塑造的不足和薄弱,致使国际社会对我军不了解、不明白,军队软实力建设处于“内重外轻”的失衡状态。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些西方媒体攻击的对象,军队更易成为攻击的重点。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新华社用半年的时间,以美国的美联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新社、俄罗斯的俄塔社、日本的共同社等2005年度播发的2640条、400多万字的中国军事新闻为样本,进行研究。统计表明境外媒体对我军的正面报道仅占6.9%,负面报道高达46%,比较中立的47%。一些外国人为什么对我军形象总是存在着偏见?主要是外国人一般是从西方媒体中了解我国我军,西方媒体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久而久之在脑海中便产生了刻板印象。这说明,我军更需要加紧进行国际形象塑造。
要改变“有话说不出,有理说不清”的局面
军队形象塑造和软实力的提升,主要靠两种力量:一是行动,二是宣传。我军“做得好”是公认的,而“说得好”,特别是面向国际社会“说得好”,目前还是一块短板。当前,国际舆论斗争日趋激烈复杂,“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改变,并且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改变。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向新闻界提出希望:“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派出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传媒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营造国际舆论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国内传播实力相当于美国的89%,而国际传播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14%。我国我军在世界上的声音还很微弱,进入和影响国际主流社会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当今世界不仅经济发展不平衡,传媒发展更不平衡。经济落后要挨打,传媒落后要挨骂,有话说不出,有理说不清,也会受欺负,也会打败仗。
中华文化是一种内敛的、谦虚的文化,对“做得好”历来比较强调,而对“说得好”总是抱着一种不好意思的态度,比如请客吃饭,明明菜肴十分丰盛,但当着客人的面也要谦虚一番,崇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应是过去一度不太重视军事宣传、形象塑造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吧。但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当今社会是崇尚张扬的社会,当今战争也是需要媒体协助的战争。美军从伊拉克战争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战争已进入直播时代”。美国国防大学针对战争发展的这一新趋势,专门开设了“军人与媒体”课程,开课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媒体,都要学会利用媒体”。他们认为,在战争高度透明的时代,要想在战争中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胜利,没有强有力的信息制造传播能力、舆论控制引导能力和军队形象塑造能力是不可想象的。
长期以来,我军习惯于关起门来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不少官兵也满足于“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有些官兵不敢面对国际媒体、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只会做不会说成为军事软实力提升的软肋。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然经历“挨打”、“挨饿”和“挨骂”三个阶段。中国先后经历过近代“落后挨打”、上世纪60年代“饥荒挨饿”,在进入和平崛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形势下,必然要应对“挨骂”的考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泱泱大国,万里海疆,建造一艘航母都会遭到无端指责,很多发达国家拥有多艘航母没人提出异议。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拥有航母,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有航母?为什么日本在二战后已被剥夺了发展海军的权利仍大肆发展海军却不受批评,而我们的海军刚刚起步,就遭到那么多指责?
面对“妖魔化”宣传,塑造和传播我军良好国际形象的任务异常艰巨,争夺“话语权”、提升软实力,改变我军对外宣传在国际上“有话说不出、有理说不清”的局面任重道远,发挥舆论宣传的作战功能,为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斗争准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任务十分迫切。坦然面对媒体、面对世界,像重视“做得好”一样,重视“说得好”,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大国军队必须着力解决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