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 章 芳 丁莉莉
《天气预报》节目组的工作不是对天气进行预测,而是运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测的结论,做《天气预报》节目,简而言之,就是对天气预报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电视化的表现。
每天上午8:00,节目组气象编导和电视编导都会准时出现在天气会商室里,参加全国天气大会商,这是由中央气象台牵头组织的,全国各省市区的气象局共同参加的大讨论,针对当前的重大天气事件,根据大家的意见汇总出一系列主导性结论。
如果不是气象专业人士,很难听得懂他们在讨论什么,但是最后仅有的那几句结论,也无法支撑一档5分钟的电视节目。这只是节目组的编导们每天工作的起点,参加会商的目的在于:听一听专家们的结论是什么。
如何将天气说个清楚。讲个明白,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之后的上午时段,两位编导就会分头从两个角度来为下午的5分钟开始准备了。气象编导会利用上午的时间分析一下最近的天气特点以及未来天气的形势,有选择性地物色晚上的节目中可能要重点提及的重大天气,在资料上进行一些储备。电视编导则从社会的视角,重新来审视一下当天的天气,也许是有新闻发生的地方,需要我们来关注当地的天气,也许是某些地方的特殊天气将成为今天的天气新闻,文字、图形或视频资料由电视编导来提前准备。上午基本是一种发散型思维的工作方式。
如果将气象信息作为原始产品,提供原料的就是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气象专家的结论。那么如何将原材料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电视节目呢?
经过一上午的准备,对原材料的粗加工已经完成,编导们基本对下午的节目框架已经了然于胸了。多年的专业积累,已经练就了他们敏锐的眼光。多年合作的默契,也会让下午的创作讨论很顺畅,往往是下午两点一碰面,大家所酝酿的信息点迅速融合。
其实,气象编导使用的电脑和电视编导使用的不太一样。黑黑的屏幕上只有地图和经纬度,它叫micapr一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每天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身后的图形中的数据就是出自这个平台。
利用它可以调用温度、压力、湿度、风速、风向等各种气象数据,监测到最新的天气实况。举个例子,杭州某一天出现高温天气,通过mieaps,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这是当地连续第十个高温日了,而且近十天都晴热少雨,每天从上午11点开始,气温就高于35℃,高温天气能够一直持续到傍晚5点,这段时间内的湿度也很低,进而得出结论:近10天杭州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并且一天之中,会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烈日下炙烤,天气干热难耐。也可以通过micaps来分析未来天气发展的趋势,还是以杭州为例,未来这一带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仍旧维持晴热少雨的高温炎热天气。
通过气象编导和电视编导共同完成的这些细致的工作,天气变化已经不再是单调的结论了。为了把天气解读得更加精彩,表述得更加富有个性,还需要根据各个主持人的风格,筹划风格迥异的文稿。
但光有内容还不够,电视天气预报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每天主持人身后的天气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专门的制图人员通过专业的图形制播系统制作出来的,到了这一步,精心挑选的“天气信息”已然变成炉火上正在烹饪的美味佳肴。
每天下午,氣象台都会根据最新的实况再重新订正一下上午的预报,各种各样的预警预报信息,也会在下午5点以后纷至沓来,基本信息就可能会盛满十几页A4纸,例如高温预报、暴雨预报、台风橙色警报等,伴随而来的还有专业性的文字和图形,文字主要是对即将发生的灾害性天气的落区和影响程度进行阐述,图形也主要是对重要天气的落区进行预报。此时气象编导要做的是根据最新的预报,手动修改或绘制当天所需要的电视版天气图,电视编导要做的是根据最新的公报和警报的内容,再对自己的文稿进行修正。
与信息的采集、文稿的编写不同,在图形制作以及节目录制方面需要更多的岗位配合。首先,我们来说图形的制作。其实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气预报图形,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文章。图形上的任何细节、任何元素都需要遵循图形图例规则,比如标题条、配色甚至包括字体、位置。这些设计好的零件,每天都会进行重新的组合来展现特定的内容。
天气图形的制作也是一个需要配合的过程,先将气象工作站里绘制的图形输入图形制播系统,然后制作人员再根据节目包装的形式。进一步进行处理和调整,就形成了每天节目当中大家所看到的图形。
在图形、文稿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要进行到演播室录制的阶段了。当然在录制之前还有一些准备的项目:灯光和抠像就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它们关系到观众所看到的画面是否清晰美观。灯光主要是针对主持人,利用顶光、侧光、背光、面光等来让主持人的五官、形象都更加立体、自然。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主持人身后并不是天气图形,而是蓝色的背景布,这是为抠像技术服务的。抠像就是将主持人的身体轮廓附加到天气图形这样一个背景之上,这种手段可以简单快捷并且清晰地表现天气图形上的信息。
一切准备就绪,就要开始录制了:“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收看天气预报……”主持人再创作的过程又开始了,这又是一场与时间的战斗,天气复杂的时候,留给主持人的可能常常是复杂的文稿和非常有限的录制时间。不仅如此,在空空的蓝幕前,主持人不仅要准确无误地表述,而且要根据图形的变化精准地指出文稿中描述的信息在图上的位置,同时还要精确地把握讲解时长,误差不能超过5秒钟。在很多情况下,主持人一气呵成地说完,大家一看时间,0秒误差,常常有“惊为天人”的感叹。
录完主持人出镜部分以后。还需要口播34个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才算大功告成。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将我们新鲜出炉的节目传输至中央电视台播出线。而录制机房和传输机房之间,经常上演节目编导飞奔冲刺的镜头。
这就是我们一天的战斗经历。《天气预报》节目就是这样“炼”成的!
附录:《天气预报》之最
最长的天气预报
1999年12月31日。8分30秒,迎接新千年特别节目,从关注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开始,由宋英杰和杨丹共同主持。最短的天气预报
2008年8月8日,主持人出镜时间40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即将举行,天气预报自豪地为奥运会浓缩了一次。最素色的天气预报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天气预报》的片头、字幕信息板、景观窗口以及主持人都是黑白的,主持人神情凝重、语调低沉,那是一段举国同悲的日子。天气预报最快的语速
记得陈佩斯曾经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小品中说,全国说话最快的人是天气预报主持人!
在外语教学中,老师经常说:学外语最难的,就是你能够用外语流利地播报天气预报。可见世界各国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速普遍比较快。因为《天气预报》本身节目时间短,而大家又希望不漏掉可能导致灾害的天气内容。所以天气预报主持人经常像机关枪一样说话。
一般正常的新闻播报速度在250—300字/分钟,而我们曾经好奇地测算过,最快的时候,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速曾经达到530字/分钟,属于严重“超速行驶”。最国际视野的天气预报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天气预报》随即开始每天讲解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的天气状况,这是《天气预报》节目第一次持续播报“涉外”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