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是个不错的选择

2009-01-05 02:26孙书凯郭仕湛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手背叙事性手心

孙书凯 郭仕湛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灵活、个性鲜明、文情并茂和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通常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其中记叙散文又分为四小类: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与状物散文。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曾说:“评卷场上,议论文一统天下,千人一面,文章已没了个性。考生只知道推理判断,满脑子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导致封闭禁锢思维……抒情性散文称之为‘美文,其构思及表现手法与诗歌有相通之处,不容易写好……叙事性散文限定写真人真事,忠于活生生的现实,我手写我心,这有利于打破封闭状态,克服思维定势,拓展写作的运思及表现空间……”

如此看来,写叙事性散文是个不错的选择,叙事散文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为顺序,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如何做到有话可说,自由地吐露,既简单又快乐?

一、写自我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故此,有了真观察、真体验、真情感、真性情和真思考,真作文自然会水到渠成。

例如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话题写作文,有个学生用自己海边散步的经历,演绎了“青于蓝”话题。摘录如下:

就到海边走走,近看海水,透明无色;远望海天,天水相连,像一块巨大的青帐幕。岸边的浅水处还可以看到肮脏的泥沙,但若远离俯瞰,你看到的却是无边无际的蓝、蔚蓝,甚至比蓝更蓝的青了。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近看无色或者浅蓝,不是它本身的原因,而是由我们的距离决定的……庄子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那么海之苍苍,也就不是它的原色,而是观者高企远视的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能望尽天涯,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超越于蓝,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原来第一要旨便是需要一种纵横距离,一种宽广的、开阔的胸怀,这才是“取之于蓝,青于蓝”的要义。

文章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比如,有个学生把自己在酒吧喝酒的经历入文,再现了鸡尾酒是如何从蓝变青的过程,并由“酒”而感,写到自己的感悟:酒从蓝变青了,味道更为醇美了,神奇得让人惊诧,但穿蓝制服的我,能否变为“青青子衿”?扪心自问,便匆匆离开那酒吧……这种写真我生活的事,容易因事而发,缘事抒情,从而打动阅卷老师。

二、用物象巧寄托

叙事性散文当然重在叙事,但它绝不能仅是原生态的生活实录,文学毕竟不同于照相机。再说,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依附在具体的物象上,才能可触、可见、可闻。因此叙事性散文也需要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具体来说,先感知外在的空间,即通过视听感官收集、摄取特定的物象;然后将思想蕴涵依附或寄托在所选物象之上,最后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演绎自己的故事。

例如以“晾晒心灵”为话题写作文,有个学生选用了“太阳”这个特定物象来寄托情感,以下为摘录片段:

开学后一段时间,朋友离别,球队内部不和,学业一蹶不振,心情灰暗,树木凝结着雾霜,鸟儿也不再唱歌,仿佛一切都沉浸在阴冷潮湿中。

早上起来,突然,我想到画画……我心里构思了一幅夕阳西下的场景,枯藤老树,无可谓不愁,无可谓不悲。调和好颜料,鼓起勇气,抹上了一道亮红的光辉,瞬间照亮了天空,云彩也跟着跳跃,围上红火的围裙,光辉还在闪耀,照亮了大地,树叶的雾水蒸发了,远处一座大山呈现出一片绿意……天空越发地红起来了,白云似乎已被点燃,天空火海一片。

我突然发现,原本构思的夕阳,在我的画板中,却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日出的景象,接着,画面忽而飞进几只小鸟,停在树梢上歌唱,花朵睡意松醒,扭卷着身体打开了花瓣,接着鸟儿唱出来的音符……日出的明亮代替了夕阳的暗淡,日出的鲜艳代替了夕阳的单调,日出的生机代替了夕阳的死寂。山不再穷,水也不尽,在那柳暗花明之处,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原本画中的夕阳被我画成了日出,这个美丽的失误,却给我昭示,原来夕阳与日出,仅一步之遥,因为我就在太阳底下……惠特曼说过:“我在庭院散步,还邀请了我的灵魂。”没错,我在日出之际绘画,太阳却照亮了我那原本灰暗的心灵。

“晾晒心灵”本是一个宽泛的话题,而作者却把它演绎成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大题小做),“我”灰暗潮湿的心情,通过“太阳”得以晾晒,思想得到升华。全文应景合情,描述绘声绘色。可见,用物象巧寄托,借助故事抒情说理,不失为写散文的明智选择。

三、重线索妙行文

散文的优势就在它的自由随意和极大的包容性,只要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有睿思,有喟叹,有铺陈,有感发,皆可成为散文。但它却能形散而神不散,这关键在于线索的精选与串连。

前几年广东高考有篇高分的叙事性散文《一棵树的纪念》,运用了“一线串珠法”,使文章丰厚饱满。摘录如下:

一棵菩提树扎根于佛教的土壤中……树下坐着的不再是一位王子,而是慈悲救世的佛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对着这一棵菩提树纪念,树却消失了,只剩下般若智慧……

在破旧的项脊轩中,生长着一棵小树。对着这树的精灵,项脊轩的主人悄声说道:“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矣,今已亭亭如盖也。”对树无言的纪念,片片绿叶上都有妻子的倩影……这棵树已经被亲手栽入文学的土地,引起后人的追忆……

在史铁生的旧居,有着一棵合欢树。这棵树上充满了史铁生对他的母亲的纪念。望着童年时的树阴,史铁生看到的不仅是他的不幸,更多的是对他母亲的回忆。在这棵树下,他的母亲曾无数次走过,那摇晃不定的竟是母亲的身影。纪念给了他力量,让他在纸张上站立起来,成为疾步如飞的正常人,成为生活的强者。对一棵树的纪念,史铁生获得了勇气……

菩提树下,佛祖悟道成佛,这一棵树,是智慧之树,值得纪念;枇杷树旁,归有光观阁楼之兴废,感世事之变迁,悲人事之无常,这一棵树,是黯然销魂之树,值得纪念;合欢树下,史铁生遥忆追思,睹树思母,潸然泪下,更增强了成为强者的勇气,这一棵树,是命运新生之树,值得纪念。作者以“树”作为线索组合全篇,很好地体现了“感悟生命”这一厚重的主题。当然,除了事物线索,还有感情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动线索等。

四、小“造境”大意蕴

写作叙事性散文,很重要的一点是“造境”。也就是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筛选出最适宜表达自己思想的生活素材,使其成为自身思想的最佳载体。这种“造境”的关键是遴选出富有鲜明特色的“切口”,以此灌注作者的主观情感。

例如郭萍的散文《手心手背》,全文选取了“下跪”的“镜头”营造出了颇具心理震撼力的场景,并用母亲的口头禅“手心手背”(全文共出现7次)为切入点灌注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高兴了一阵子,然而昂贵的学费让母亲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借遍了亲戚朋友,可还差三千元……母亲终于下了决心,向两个哥哥求助……我拉起母亲就往外走,可母亲挣脱了我,一下子跪在了大嫂的面前,泪流满面:“不要这样!求求你,帮帮你弟弟吧!都是一家人,手心手背啊!”

……

再回到家乡是为了大哥……严重的肾衰竭让他一步步走向坟墓……大哥患病才仅仅一个月,母亲的头发再也找不到一根黑的,体重瘦了十多斤。听说我要给大哥一个肾,她找到了医生,决定将她的肾换给大哥……我坚决不同意,和母亲抢着把自己的肾换给大哥。母亲哭了:“手心手背,手心手背啊!”大嫂跪在母亲的面前,痛哭流涕。母亲拉起了她:“孩呀,一家人,都是娘的儿呀,手心手背!”

……

这两段文字中,作者删繁就简,对原生态生活进行了提纯与加工,从十几年诸多琐碎事中精心选择出最能体现主旨意义的两幅“下跪”场景,展现了自私与圣洁的交锋,赞美了深沉伟大的母爱!在散文写作中,无论是抒情还是说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情与理隐藏到写景或叙事之中,使散文呈现含蓄蕴藉之美。

散文无非就是作者心灵上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子,我们可以观察作者或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叙事性散文相对于其他散文——亦是花姿态,更是雪精神,所以写叙事性散文是个不错的选择。

责任编校彭琳

猜你喜欢
手背叙事性手心
洗手歌……
手脚冰凉按阳池穴
晨起搓手强心肺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滚滚红尘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