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健
编者按 信息技术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到如今确立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期间经历的时间仍然略显短暂。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基础显得有些薄弱。其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理论方面就没有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数学、语文、物理等学科的学习一样吗?差别在哪里?如何来学习信息技术呢?其中有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武健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面进行了探索,为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体系的完善贡献了力量。本刊特别连载武健老师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程序的学习、算法规则的学习、态度的学习等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期待武健老师的文章能够引发更多人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期待他的研究内容能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
理解、体会技术是可以从技术工具的操作开始的。现有信息技术课是以计算机操作为学习起点的。从操作到应用,在应用中深入理解技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分类就可以体现出来。两者主要以软件为主要维度划分,这一点也体现出了计算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基本的内容。
学生能在计算机操作中学到什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操作计算机实际上是一系列有目的的动作序列。操作序列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系列可以识别的操作动作,这些操作动作又叫简单操作。像单击、双击、敲键盘上的某个键……都是组成计算机操作序列的最基本单位。正是这些简单操作组成了更复杂的操作计算机的方法、步骤。
方法、步骤也是动作序列,它们是由简单操作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的。从动作序列的复杂度来看,方法相对简单一些,步骤相对复杂一些。计算机的熟练使用者会以简单操作为基石,以方法、步骤为主要单元构建自己应用技术工具的整个过程。
简单操作、方法、步骤都是在某种形式下的动作序列,有着一定的次序性。如果这种次序性可以看成一种基于动作的“程序”,那么从程序的产生到选择以及使用,都会有着自己的规则。这种主要针对动作序列的不同套路的规则是一种形式上的“算法”。
计算机操作按照复杂的程度可以依次分成(如图1):简单操作、方法与步骤(工作程序)、规则(算法)。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中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复杂度的变化而改变,从强调动作学习逐渐向强调技能培养转变,由强调操作向强调问题解决转变。随着这样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中会越来越强调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操作是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的,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陈述性知识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概念”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前提性知识:在鼠标单击之前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图标、桌面,操作的对象是哪一个图标;在保存文件之前需要先理解什么是文件、文件夹;在输入汉字之前需要知道什么是输入法……这些陈述性知识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条件。
在学习技术、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态度与人的行为、知识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态度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中从操作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概念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程序的学习、算法规则的学习、态度的学习等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如图2)。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类型有利于对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规律的研究,使我们的备课、上课有理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