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美
早读课时巡视教室,发现讲台旁边墙角处躺着一支钢笔,捡起来,擦干净,原来是一支旧钢笔,便让全班学生招领。“谁的?”两三遍问询后,仍无人认领。我只好将它放在讲台上,以便有学生能仔细辨认,并将它领回。两天过去了,仍未有人来领,于是我便蘸了墨水,试着写了一行字,发现钢笔尽管旧了些,但书写仍然很流畅,好用。放学前,我找来本班一个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小张,说:“这支钢笔仍然好用,拿去吧,要认真学习。”原以为他会很感激,可偏偏他没有,而且从他那很不情愿的表情和不多的言语可以断定:他不愿要这支旧钢笔。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丢了的笔不愿领回,被赠予的同学还嫌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经了解才发现:班级学生扔旧钢笔、旧圆珠笔的现象并非个别,前两天早晨拾到的这支笔便是一个学生扔掉的。另外,还发现班里不少学生或因过生日其他同学赠送,或因其它原因父母亲单位同事赠送,得到新的钢笔、圆珠笔等文具后便将旧的扔掉,还以此来炫耀自己的阔气和潇洒。
“忘记劳动、汗水、疲劳是什么的孩子是不可能全面成长的,通过艰苦劳动获得欢乐是培养良心的强大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小张走后,我陷入了沉思:这些学生扔掉的绝不是一支简单的旧钢笔,而是我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这些学生的勤俭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太淡薄了,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刻不容缓。为此,我便与班委协商,本周的主题班会就请同学们围绕“这支旧钢笔该不该扔”来展开讨论。同时邀请班上几位较为困难和较为富裕的学生家长作为特邀嘉宾参加讨论。
班会上,学生们围绕主题,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检讨了自己过去的浪费、攀比行为。一位学生检讨说:“我们班级出现打粉笔战、橡皮战、乱扔馒头或包子等现象,应该以此为耻,引以为戒。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从一粒米、一口饭珍惜起,把勤劳节俭的美德发扬光大。”
小王的父亲是位经理,他的发言则道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他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方面是他们劳动少,自身缺乏生活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们做家长的也教育不够。说实在的,我们这一代人过去吃苦吃得太多了,总认为现在生活好了,不能让孩子再吃亏,宁可让自己多吃苦,也要给孩子以多方面的满足。另外,还有一种想法,就是认为子女在校条件太差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因此,平时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哪怕自己节省一点。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不是为了子女好,而是害了他们,使得他们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散习惯,养成了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不健康心理。我们今后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艰苦奋斗教育,让他们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
讨论进行得热烈而又庄重,正当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之时,一直未吭声的小刘突然红着脸走到讲台前,双手拿起那支旧钢笔,对着全体同学和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师,各位同学和家长,我错了,这支钢笔是我扔的,我不该扔!”
班会结束了,在场的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教育,其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新市中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