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 向善 尚美

2009-01-05 10:35
中小学德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常州市品德同学

本刊记者

杨文娟,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教育硕士,常州市小学品德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首批师德先进个人、常州市三八红旗手、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是常州市唯一小学品德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现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3个,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与生活世界对话》一书,所执教公开课获江苏省优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1988年,杨文娟从无锡师范大专班毕业了。学习中文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可从2001年起,担任了校长的她却走上了专职品德教师的岗位。2002年,随着全国全面进入新课改,她毅然把自己推向了改革的前沿,全身心地投身到品德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中,让自己成为了品德课程忠实的践行者、拥护者、传播者、研究者。

求真——让品德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彰显活力

品德教育的原点是真实——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教学,真实的育人。摈弃一切假、大、空,让真实的道德力量浸润课堂、滋养心灵,这一直是杨文娟老师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追求。她希望自己所教的孩子是最真实的:发出最真实的声音,提出最真实的诉求,表达最真切的感受。当然,真实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所以杨老师认为,老师一定要慧眼识“错”,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请看杨老师的一则教学手记——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第九册第一课是《我更了解自己了》,在第三课时的最后10分钟,我开始布置学生做练习册上的作业。临近下课时,作业都交上来了。

作业中,孩子们对他们眼里的“班级里成绩最好的人是谁,最刻苦的人是谁,最乐意助人的人是谁……”等问题做了最真实的回答。作业中有一道填空题:我对自己说:____________。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我不是最好的,我要努力!”“我还有潜力,要好好加油。”“我是最棒的!”等等。可当我翻开李同学的作业时,上面却写着:“我不喜欢我!”我仔细检查了他做的其他作业,发现字迹工整,正确率也比较高。为什么会对自己如此评价呢?一个大大的问号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决心探个究竟。

中午,我走进了教室,请来了李同学。见他一脸茫然,我笑着说:“不要紧张,老师只是想问你几个问题。”我翻开作业本,问道:“能告诉我,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吗?”李同学皱了皱眉头说:“因为我有许多缺点。”我继续问:“说说看,都有哪些缺点呢?”“我做作业速度很慢,上课不爱发言,有时还很小气……”他一口气说了一大串。显然,他因为发现了自己的缺点而失去了自信。我于是启发他:“那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呢?”他有点腼腆,迟疑着不说。经过追问,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成绩还不错,能与同学们开心相处,愿意帮助同学……我笑着刮了他一下鼻子:“你看看,爸爸妈妈那么喜欢你,老师也喜欢你,你怎么不喜欢自己呢?有缺点是非常正常的,老师不是说过,每个人都是——”他抢着说:“不完美的。”我笑了,他也笑了。随后他把这段文字改成了:“人不是完美的,我要努力。”

上述案例中,表面上看孩子只是改了一句话,但细细琢磨,我们却可以发现,正是杨老师的巧妙引导才使孩子的自我评价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孩子说“我不喜欢我”,固然很天真、很可爱、很真实,但作为品德老师,杨老师深知不能让这种“不喜欢”的阴影长期笼罩在孩子的心灵上,因为那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所以,老师必须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正是基于对品德课堂“求真”的执着追求,杨文娟老师才收获了教学的成功:宽容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再循循善诱,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请你喜欢自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父母的全部,你是可以越来越完美的!”这是杨文娟老师发自肺腑的呼唤,也是她的品德课堂总是散发独特魅力的秘诀所在。

向善——让品德教育在团队合作中体现张力

品德教育需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向善之心。“善”在生活中,“善”在教育里。“以善启善”是杨文娟老师在品德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熟悉杨老师的人都知道她“分享团队”的威力:可以改变孩子,成就孩子。杨老师每个月都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产生出若干个“分享团队”。经过三年多的运作,杨老师所带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分享特质:懂得欣赏别人,分享他人智慧;懂得宽容他人,拥有慈善之心;懂得约律自己,具备谦逊胸怀。

这是杨老师的教学手记中记录的一个真实故事——

宁是很多老师眼里的“麻烦”:管不住自己,还常常招惹别人。几节课下来,我通过观察摸到了他的“软肋”——很在乎老师的表扬。

怎么教育好他呢?我想到了团队的力量,于是制订了一份分享团队评价表。这份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需要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即所有要求都需要每个成员尽力做好,一个月后评价。如果达到了评价标准,所有成员都可以得到“分享团队”的荣誉。前几次评价中,宁所在的那组一直都没能评上,原因是因为宁不守纪律。

我有意让金和宁同组。金是一位非常懂事的女孩。别人都以跟宁同桌而烦恼,可她却不急不躁地跟他同桌了一个学期。一个月的时间到了,正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怎么与人相处》。我在课上跟孩子们聊如何欣赏别人,如何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如何让别人在被欣赏中得到快乐。金听得非常认真,宁也不例外。在教学进入到小组相互欣赏、发现其他同学的两条优点这一环节时,我来到他们组,听到了金对宁的评价:有创造性,很聪明。宁似乎若无其事,但我发现,他的手在不知不觉中停止了忙碌。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让大伙儿对他另眼相看的好机会。于是,在大组交流时,我请金发言。金大声说出了她对宁的表扬。一开始,同学都很惊讶,有的甚至不相信地笑出声来。但随着金发言的继续,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了。我请宁站起来,说说被同学表扬的感受。他慢慢地站起来,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我—很—高—兴!”我请他坐下后,用激动的口吻对大家说:“我感觉到了宁的快乐!大家看,被人肯定和赞美,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孩子们,你们好棒!你们给别人送去了表扬,也把快乐送给了别人。我们一起珍惜,好吗?”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对于调皮的孩子,很多时候集体成员都是持排斥态度的,以致让他们成为常常遭白眼、被大声斥责的对象。调皮的孩子成了老师心头的痛,也成了优良班风建设的一道难题。倘若没有一个契机,没有足够的包容心的话,他们往往会成为班上的边缘人群。宁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杨文娟老师特别的呵护。同学们理解他,包容他,就像金那样。能够时常被欣赏和鼓励,就是铁石心肠也会被这份理解、包容和鼓励打动的!孩子的天真、善良有了回报。12月份,宁所在小组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分享团队”的光荣称号。老师、同学们都说,宁变了,进步了!

“善良是可以启迪与传播的。带着理解与包容上路,带着欣赏与赞美前行,顽石也能点头!用善良的力量帮助后进的学生进步,是很有意义与价值的事情。”杨文娟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品德老师的境界与胸怀。

尚美——让品德教育在工作室研究中散发魅力

“美”在哪里?美在无私,美在互助,美在共同研究之中。经历了几年品德教学的摸索与锤炼,杨文娟老师渐渐领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于是,她率先在本校成立了“朝花夕拾”工作室。该工作室的共同追求是:能者为师,善者从之;朝花夕拾,成长恒之。两年多来,她带领6位志同道合者一起行进在品德课程研究之路上。正好,常州市要成立新一轮的名师工作室,她幸运地成为了全市唯一研究品德课程的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她的研究团队扩大了:工作室有了10名来自8所学校的品德研究爱好者。他们围绕“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这一市级重点课题开展了扎实的研究工作。

研究是美丽的。请看杨文娟老师手记中的一段研究花絮——

星期天的晚上,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

“杨校长吗?我是陈丹君。我想再跟你讨论讨论下次要上的研究课教案,方便吗?”

“方便。你先介绍一下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吧!”得知是远在武进的小陈打来的电话,我耐心地和她交流起来。

“……我总觉得内容太多太杂,找不到一条主线。”

“没关系。你不妨先重点思考一下,课程资源应从哪里获取?教材上有没有?如果教材上的不合适,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小陈要上的是五年级第十册的历史题材课文《血肉筑起的长城》,难度相当大。这以前我已与小陈通过邮件作了两次交流,但她仍然没有头绪。在约好电话交流前,我又一次深入研读了教材,找到了一条线索。

“你可以从教材内容入手进行取舍。我建议你用《国歌》作为主线,三次呈现,串起整个教学……”我把想法和盘托出。

“太好了,我有思路了,这就重写,写好了我再发给你看啊!”小陈的声音透着激动。在随后的工作室活动中,陈老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研究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样的小花絮不只一次地出现在杨文娟老师的生活中。因为彼此不在同一所学校,有的距离还很远,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尽管一聊就是半个甚至一个小时,但他们乐在其中,经常会因彼此某个火花、亮点的闪现而惊喜与激动,也会为某个设计的反复验证而争论、探讨。这样的交流与探讨充满了魅力,让大家倍感珍惜,倍加向往,每月一次的工作室集中研究探讨已经成为了大家共同的期待。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收获很多: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课堂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有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付出一点智慧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多美!”说这番话的时候,杨文娟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学生—学生团队—教师团队,在杨文娟老师眼里都很重要,都是她品德教研中倾心关注的。但归根结底,学生还是她的最爱,是她对品德课程真、善、美的终极追求。

专家印象

潘莉(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品德教研员):

常州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杨文娟校长与她的团队一起探索着“分享文化”。她如“母亲”般的亲切关怀,滋养着一代实小的孩子;她如“大姐”般的诚挚引领,激励着一批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垦荒者;她如“学者”般的执着探索,推进了本市品德学科的蓬勃发展。

作为一所名校的大校长,超强的工作协调能力和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使得她没有被繁忙的管理工作所束缚。她带头上全市公开课,踊跃参加全省优质课评比,全力推进学校品德学科教研组建设,无私带领来自全市各校品德学科骨干教师开展研究,尽力参加所有学科研究活动……这一切都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与迎难而上的勇气,她也因此深受全市品德教师的敬重。

这样一位品德学科的一线教师、草根文化的研究专家,是常州市品德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常州市小学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常州市品德同学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小学教师作品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中考有约
借助数轴易解题
好学者贤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