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掠影

2009-01-05 10:01吴晓芳
世界知识 2009年23期
关键词:大阪防灾日本

吴晓芳

“在爱和恨之前,先了解。”《岩松看日本》还没来得及看完,温柔的空姐就在广播中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飞机马上就要降落了。四个小时不到,东京就在眼前了。

两年前,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时,中日两国签订了关于“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的备忘录,提出从2008年起连续四年,每年实现总人数4000人规模的青少年互访。金秋十月,应日本政府的邀请,2009年第二批中国青年代表团在中国共青团中央的带领下,于10月14日至21日出访日本。此次访日团规模庞大,由50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组成,在八天的时间里,分成十个分团,分赴东京都、爱知县、福岛县、兵库县、大阪府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访问活动。作为青年企业家分团的随行记者,我走的是“东京—大阪一东京”路线,一路下来,感触良多。

环保是主旋律

日方对我们这次的行程安排很用心,处处透露着保护地球环境的理念。在环保方面,日本的确走在了世界的前头,这一点我们初至东京时便有体会。同样是人口密集的世界大都市,但是东京的空气非常新鲜,整个城市很干净、整齐。其实,东京曾经是全球有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发生过多起光化学烟雾事件。后来,东京都政府和市民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于是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持之以恒地治理污染,终于使东京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的大都市之一。

到达日本的第二天,日中友好会馆便为我们请来东京大学的松井教授,以“以俯瞰的视角来看地球环境问题”为题做演讲。松井教授是日本地球行星物理学领域的佼佼者。在演讲中,松井别具一格地从整个宇宙出发来看地球环境问题,他说人类圈(即人类活动的范围)不能超越地球系统无限扩张。在会场上,我们还收到了一份制作精美的材料一《地球环境读本》,这本小册子是中日合作的结晶,收集了两国多位学者的论文,其中,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分别为书作了序。

当天下午,我们前往东京都千代田区拜会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经团联成立于2002年,目前有包括丰田、佳能等众多全球知名企业在内的1000多个会员。不过,这次会谈的内容不仅有经济问题,还包括环境问题。在明亮干净的会议厅,横尾部长向我们介绍了经团联关于建设环境友好型日中关系的构想。经团联作为经济界的团体组织,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这点特别令人感动。据悉,就在我们抵达日本的前几天,经团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在北京发表了《中日韩工商峰会共同宣言》,其中提到三国工商界将把合作重点放在节能、环保等领域,为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松下,是我们前往大阪的主要目的地。在松下中心的环境展厅,中国小姐为我们介绍了每一件松下电器节省的能源数量,还提到了松下设计的绿色“概念”产品,如零排放环保房屋,利用自然风、光、水、热资源,采用节能环保材料以及太阳能,实现家庭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给我们的中文宣传册上这样写道:保护环境、与地球环境共存是松下电器的事业愿景之一。除此之外,松下中心还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利用废弃的红酒瓶橡木塞制作的笔。日本果然是个变废为宝的能国,连一个小小的木塞都没有放过。

八天的旅程,环保话题一路相随,我们不禁反思,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确不应该再把环保只当作漂亮的口号了。

细节成就品质

众所周知,日本人民是个细致、注重细节的民族。在日本,生活中的各种设施皆对细节的重视。比如,日本的出租车大都装有司机在座位上便可开启后排车门的装置,对于那些双手拎着东西的乘客来说特别方便。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公共场合的洗手间,干净白不用说,设施也相当完备,按一下“音姬”按钮,不雅的声音便被消声,卫生纸则是可溶于水性的,日本家庭可以用旧报纸换取这种纸。

日本民族的精细也体现在经济生产中。由于我们分团的成员大都是私企经营者,所以日方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一项重头戏——参观东京都的大田工业区。

大田区位于东京的最南端,被称为“中小规模企业集中的城区”。这里聚集着众多街道工厂,其中由九人以下员工组成的企业占82%,主要生产机械金属类产品。企业虽小,市场份额却不容小觑。在专门制作电表零配件的星野精工制作所,只有寥寥几个员工在工作。穿着工作服的星野所长介绍说,做这一行已经十几年了,每个月基本能保障100万个的产量,占日本75%的市场份额。狭小的工作间挂着数张表彰纸,其中一张是感谢信,上面说“你们的产品质量很好,希望下次能继续合作”。

我们的陪同严先生说,日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擅长在小事物上做细、做精、做深,很有耐心,也很有毅力。在这栋不大的“工厂公寓”里,共有45家像星野制作所这样的小型企业。

三天后,我们在东大阪又一次见识了街道工厂的成就。东大阪市位于大阪府东侧,毗邻奈良县。二战后,很多机械、金属类企业由大阪市内迁往东大阪,东大阪因此得名“产品制造之城”,其工厂密度居全国首位,企业数量为全国第四强,堪称“从牙膏到火箭零部件”无所不做。“创造核心东大阪”场馆是专门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金融咨询等支援的地方。同时,企业也可以租用这里的展柜展示自己的产品。在常设展厅,工作人员特意把我们带到一个插着写有“东大阪品牌产业”字样的蓝色旗帜的展柜前。他说,这家企业研制的螺母能够在剧烈震动环境下较长时间保持紧固,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甚至为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产品。

而在关系到人身安垒的防灾救灾领域,日本人的认真精神更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大阪市立防灾中心,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道,地震是日本最频发的自然灾害,如何合理利用地震波之间的时间差来减少损失,是日本在防灾方面关注的重点。他说,地震发生时有P波和S波两种波,前者传播速度快于后者。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地震部门预测的P波相关数据已达足够的破坏强度,地震预警机制立刻启动,公路、铁路、工地、学校、医院、企业等各部门,现在还包括家庭电视、个人手机(即便是关机状态)都会马上接收到警报,从而利用P和S波之间的时间差将损失降到最低。在防灾中心,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这里体验,孩子们一板一眼做得很认真。我们的翻译中村女士说,每年3月份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在这段时间里,每座学校都会进行关于地震火灾的宣传活动,还会时不时地搞防灾演习。精密的研究技术,深入人心的防灾教育,这对于刚刚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我们非常值得学习。

注重细节是日本最大的国民性,《岩松看日本》记载了前驻日本大使王毅的几句话,很有道理。他说:“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集中在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做精”。我们常说“差不多就行了”,但日本人认为差一丁点儿也不行。这样的民族,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中日交流不可或缺

在这次访日中,另一个被时常提起的话题便是“日中友好”,有人说,正是因为不够友好才要经常喊友好。的确,中日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分歧,但也正因如此交流才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交流是化解误解最有用的方法,中村这样跟我说。20多年前,中村曾到中国留学。留学期间,她发现眼前的中国和自己在国内所获知的那个国度有着天壤之别。从那时起,中村便喜欢上了中国,并在归国后一直从事日中交流事业至今。在我们这个团返回后,中村将迎接一群来自四川的孩子。“百闻不如一见,我非常希望中国人来日本亲眼看一看”,中村说。这句话获得了一位团员的认可,这名叫王勇的70后拥有自己的公司,他说,来之前自己是个“愤青”,对日本怀有偏见,但在这八天他看到了一个与想像中很不一样的日本,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在日期间,王勇每天都在博客里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据说点击率还不错。

同样地,我们也希望普通的日本人来亲眼看看现在的中国。记得9月份500名日本青年访华时,我作为中方人员参加了欢迎晚宴。当时一名来自日本千叶县的同行跟我说,来中国看的很多事情跟国内听说的不一样。比如,在日本都说中国的街道很脏,来了以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位日本朋友还表示回国后要写篇文章澄清一些误会。听完这话,我既欣慰又感慨。欣慰的是日本的读者即将可以从这位朋友的报道中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感慨的是,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原来双方的相互认知还如此之少。

“日中是一对永远不会搬家的邻居”,行前日本驻华公使为我们践行时这样说道。对啊,一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怎么可以不交往呢?

猜你喜欢
大阪防灾日本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日本元旦是新年
大阪PALETTE连续就业基地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W大阪酒店
“防火防灾”大作战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黄金时代》日本版
大阪ATM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