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009-01-05 10:35崔华前
关键词:社会思潮引领有效途径

崔华前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为前提;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基础;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为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社会思潮;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本。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才能有力地引导和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有鉴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34。本文从前提、基础、思想保证等三个方面,论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

一、前提: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基本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导向性、先进性、核心性内容,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贯穿于和主导着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和性质,其它基本内容都是其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科学共识和美好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具体运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脉搏的辉煌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较高层次的目标性内容,是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以及国家、民族美好未来的价值认同,属于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是为了把全体社会成员汇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倡导时代精神是为了形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化为具体行动的精神动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了构建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培养品德高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中间层次的动力性内容,是对实现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的价值认同,属于社会倡导的精神风貌层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透于其他基本内容中,是联结其他基本内容的纽带。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中国化、大众化,才能保持永恒的活力和魅力,也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借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时代精神,才能形成和巩固,才能发挥其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之功效;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借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倡导时代精神,才能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才能发挥其价值标准和价值评价功能。因此,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最低层次的规范性内容,是对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认同,属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行为规则层面。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社会准则层面的要求,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然在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入了时代主题和思想烙印,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途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导力量;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上述四方面内容,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层次分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基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理论特征决定的,也是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运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具有先进性、包容性的理论特征。它立足于中国现实,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汲取了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成果。它是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四方面内容相互融通而构成的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价值结构体系。它集中代表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了我国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多样化诉求,最具广泛性、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它在宣扬和展示自身的价值内容、价值标准的同时,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其他非核心的价值观。对于各种社会思潮来说,它既具有批判功能,更具有汲取、整合和引领功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对不同的群体发生着不同的影响。对于这些社会思潮,我们必须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应区分“主潮”和“次潮”,也应区分“进步潮”、“落后潮”和“中间潮”。对于“进步潮”特别是其“主潮”,我们应充分肯定,旗帜鲜明地支持,鼓励其发展,并用之引领其他思潮;对于“中间潮”,只要无害,我们就应以宽广的胸怀,允许其存在,采取协调的办法,对之进行温和地渐进式地引领,促使其向“进步潮”转化;对于“落后潮”特别是其“主潮”,我们则要与之作坚决的斗争,遏制其滋长蔓延。可见,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适用性和强大包容性,用之充分挖掘和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也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引领力,使之真正成为联结各群体、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和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伟大旗帜。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决不是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而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为前提,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为主旨的。

三、保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心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总结了历史运动规律,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特别是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规律。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现象中“拨开迷雾见真章”。其次是由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才能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才能防止“私有化”和“两极分化”。再次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选择、历史结论的实践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对此,邓小平说:“如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3]最后是国内外形势的迫切要求。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从国内看,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现实境遇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噪音杂音时有出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如果不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占领思想领域的阵地,同我们争夺群众,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源于它深深根植于实践中反复接受检验,不断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48。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12此外,还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1]34,鼓励他们苦学、真懂、深信、敢用和善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支持他们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必须从现实生活、群众实践、社会实际出发,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1]34,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及时回答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当代青年所提出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新问题;必须勇于面对国内经济形势多样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新形势,敢于迎接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结合新实际,总结新经验,采用新办法,升华新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34;必须坚决抵制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在现代化的幌子下鼓吹“西化论”,坚持反对一切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的“西化论”;坚决抵制儒化马克思主义,儒化中国共产党,儒化社会主义等种种“食古不化”的“复古论”;坚决抵制披着“社会主义”外衣,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竭力模糊混淆“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限和本质区别,企图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肆意歪曲、修正乃至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之目的的“民社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63.

(责任编辑 易 明)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引领有效途径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