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加坡为“情绪与行为失调”儿童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务

2008-12-29 00:00:00马蓓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3期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加坡为“情绪与行为失调”(E/BD)儿童提供的相关特殊教育服务进行论述,包括E/BD的定义、类型及鉴别,E/BD特殊教师的培训以及为E/BD儿童融入主流教育所作的努力,最后从中找出启示与借鉴,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情绪与行为失调;精神健康;特殊教育;启示与借鉴
  
  一、新加坡特殊教育及精神健康服务的起源
  
  新加坡特殊教育起源于1947年,由一群志愿者组织成立了“特拉法尔加家庭”,专为患有麻风病的儿童提供教育。1951年,有了聋童教育机构,1956年,有了盲人学校,1957年又有了大脑麻痹患者儿童协会……从那时起,各种各样的特殊教育服务开始陆陆续续大量展开。迄今为止,各种福利组织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办了二十多所特殊学校,大部分特殊学校为6~16岁的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有少部分特殊学校还对残疾的婴幼儿提供特殊教育服务。
  1841年,只有30个床位的精神病医院的成立代表着新加坡精神健康服务的开始,短短时间内,病人迅速增加,在1928年,木桥医院接收了1030名精神病人。1953年,门诊病人服务开始。1970年,儿童精神病服务开始对外开放。今天,各种各样私立的或是国立的精神治疗医院纷纷对外开放。国际保健组织的成员之一——“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部门”(The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简称DCAP)专为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精神健康服务,其中DCAP的下属机构“儿童临床指导医疗中心”(Child Guidance Clinic)专为社交、情感和行为有困难的儿童提供专业帮助和治疗,在必要的时候,精神病学家、心理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努力提供咨询帮助和药物介入治疗的双重服务。那么,本文题目中提到的“情绪与行为失调”到底指什么,“情绪与行为失调”儿童会有什么样的症状,我们接下来将作详细说明。
  
  二、E/BD的定义、类型及鉴别
  
  E/BD(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以下简称E/BD,也就是本文题目所提到的“情绪与行为失调”。对于E/BD,当前新加坡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只是在一本由新加坡青年运动社会发展部、新加坡国家教育部以及新加坡国家社会服务局共同出版的《儿童处在危险中》一书中有过提示,书中采纳了美国国家精神健康与特殊教育联盟对E/BD的描述,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具有以下症状,便构成了E/BD:(1)没有学习知识的能力;(2)不能与同伴和老师建立或是保持一种愉快的关系;(3)在正常情况下,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止和行为;(4)普遍表现出不高兴和失落的情绪;(5)有身心失调的症状和趋势。那么,E/BD儿童就是主要指“青少年或儿童时期由于生理、心理或长期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功能紊乱和官能障碍,继而造成人格发展之缺陷,导致其生活内容、思考方式或行为表现僵滞或偏差,而在生活中出现明显异于生活常规或与同年龄学童有明显差异的行为,进而造成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及情绪等方面的困难。”一般来说,E/BD可以分为两类:主观行为和客观行为。主观行为集中于个体精神或情感上出现的矛盾,例如失落和忧虑;客观行为集中于个体的外部表现,例如盗窃、殴打和欺凌其他弱小学生。
  
  三、E/BD特殊教师的培训
  
  在新加坡,没有一部正规的特殊教育立法,且新加坡的特殊教育并不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直接管理,而是由一些志愿福利组织来管理(voluntary welfare organizations,简称“VWOs”),而这些组织的独立自治性允许他们面对不同的需要及时作出灵活的调整。因此,这些组织可以自行聘用教师、开展课程。因此从这个层面上可以看出,VWOs在社会上扮演着与政府同样重要的角色。
  一般参与E/BD培训的教师首先要参加一个支持儿童融入主流(Supporting Children Upon Being Included)的学习单元,这是一个基础入门性的学习单元,目标是专门培训E/BD特殊教师,使他们能在主流教育体系下帮助有轻微特殊需要的儿童,特别是有E/BD症状的儿童。这个学习单元由60个课时组成(30课时的课堂学习+30课时的实习):课堂学习致力于普通特殊教育框架内合理的工作原理和基础,学习应对多种特殊儿童(包括多动症、自闭症、智力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儿童)的需要,以及普通学前教育体系内的基本干预技巧和教学技能。30课时的实习是由教育中心和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提供的。
  参加这个培训的目标有五点:
  1.改变“把有E/BD症状的儿童放在特殊教育体系内”的观念,使他们能在新加坡普通教育体系下受教育。2.把“由特殊教育工作者教导有E/BD症状儿童的观念”,改变为“由普通教育工作者教导有E/BD症状的儿童,在他们有特殊需要时得到特殊教师的支援”。3.建立普通教育工作者帮助E/BD症状儿童的信心。4.为患有E/BD的儿童创造更多受教育的机会。5.使社区及社会永久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其中参加培训的教师所需参加的课程见上表。
  接下来,参加培训的教师还需要接受一门叫《认知疗法》的心理课程来帮助E/BD儿童。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且培训时间有限,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简单理解认知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共有六种基本的认知疗法,它们分别是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转变疗法、由D·迈肯鲍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自我指导训练、由M.戈尔弗雷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应对技巧训练、内隐示范、问题解决疗法。除了上述方案外,还有焦虑驾驭训练、应激接种训练等疗法。上述所有方案对治疗儿童多动症、自闭症儿童和帮助E/BD儿童恢复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疗效。
  
  四、为E/BD儿童融入主流教育提供的特殊服务
  
  1998年对于新加坡特殊教育系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1998年2月,教育部部长尚达曼负责成立了残障人士咨询委员会,旨在调查新加坡残障人士的困难和需求,帮助新加坡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1998年11月,委员会成员们将他们的建议整理归纳后提交了一份报告——《残障人士的机会》。这份报告明确指出:“应当在普通教育中提供恰当、灵活的特殊教育,也就是要尽量给残疾儿童创造在主流环境下接受教育的机会。”报告里的许多建议都被国家教育部采纳并引入学校,同时还有许多关于帮助E/BD儿童融入主流教育的良好建议,如在普通学校里实施“教师——E/BD儿童”一对一的帮助形式;为E/BD儿童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机会;在普通学校里为E/BD儿童配备专用坡道、电梯和厕所;在普通学校里为E/BD儿童设置心理咨询室,同时为E/BD儿童提供热线服务。E/BD儿童除了从教师那里寻求帮助以外,还可以求助于未成年人福利部门或是他们自己的咨询教师,如果觉得还不满意,更进一步就是寻求教育心理学者、教育咨询专家或是其他从事精神健康相关服务者的帮助,这些机构和部门必须为E/BD儿童提供优先权。
  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证E/BD儿童融入主流教育的顺利实施:
  
  首先,针对E/BD儿童的需要改革课程内容。
  为提高E/BD儿童就读的教育质量,新加坡各学校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改革,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包容性和双重性,即课程内容既能满足健全学生的教育需求,也能兼顾E/BD儿童的需要。
  其次,针对E/BD儿童的个别辅导。
  对E/BD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是新加坡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使E/BD儿童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措施。E/BD儿童在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就会困难重重,因此会导致抽象思维、空间概念和语言方面的发展受阻。对此,新加坡学校规定,受过专门培训的E/BD特殊教师应对这些儿童进行针对性个别辅导。
  再次,设置兼容并包的教育环境。
  E/BD儿童的心理要么很脆弱,要么很反叛,因此,新加坡政府特别注重为E/BD儿童营造包容性强、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教师不但要对E/BD儿童充满爱心,对于他们的小小进步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同时要求其他普通学生学会接纳、尊重、鼓励E/BD儿童。
  最后,向教师和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2004年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召集了新加坡各种学校宣布为提高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技能,从2005年开始,向教师资助20亿新加坡元(相当于10亿美元)用于培训,VWOs下属的二十多所特殊学校将得到额外的1.2亿新加坡元(相当于0.6亿美元)补助。
  
  五、启示与借鉴
  
  通过前面有关新加坡E/BD儿童特殊教育服务的具体实施以及师资培训方面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对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许多启示和借鉴。
  1.政府的积极支持
  在新加坡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作用必不可少,这种政府行为的参与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政府的参与直接导致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和顺利实施。
  2.对普通教师进行特殊需要技能的培训
  新加坡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顺利融入到主流学习环境中。因此,新加坡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培训非常注重对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缓解特殊教师需求方面的压力;另外,还可以扩大特殊教育的实施范围和空间,从而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保证特殊教育的整体质量。
  3.灵活多样、兼容并包的教学
  新加坡政府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体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遵循“面向全体,兼顾个别”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注意到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从而使E/BD儿童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在新加坡,专为E/BD儿童提供的特殊教育在最近四十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共同致力于推动和更新特殊教育质量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逐渐成为现实。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特殊教育体系是一项社会大工程,新加坡的许多做法都很有借鉴价值,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挑战,不管是新加坡还是我国都应该积极应对,因为这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Cha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