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家庭受到极大冲击,亲子教育成为研究焦点。亲子教育是一种以负有教养责任的成人为对象的终身学习课程。通过教育父母获得教养效能,掌握教养理论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出现,加强家庭的功能,最终形成和谐家庭,增进社会稳定。
关键词:亲子教育;和谐家庭;课程体系
父母对子女进行教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养任务面临更多的挑战。一方面,我们看到,青少年药品滥用、自杀、违法犯罪、校园暴力和少女怀孕等事件日渐增多;另一方面,父母深感自身缺乏教养理论和技能,教养效能感低落。这些矛盾使得亲子教育的研究逐渐为人关注。
美国在1815年出现了培训父母教养态度与技能的心理教育团体。亲子教育真正形成完善的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功能在于预防儿童被虐待与疏忽,预防青少年滥用药物,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预防子女学习挫败,最终形成良好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生活。我们认为,亲子教育是以负有教养责任的成人为对象,以增进父母和子女关系为目标,进行教养效能、教养理论和技能教育而开设的终身学习课程。
一、亲子教育的目标
增进亲子关系,促成和谐家庭是亲子教育的最终目标。正常的社会人一生都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如何与人交往是决定一个社会人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人交往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家庭是最有影响力的塑造者和调节者。子女与父母形成的关系将成为个体对他人反应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将成为个体以后与他人交往的基础。已有的研究模式表明,儿童期气质与父母行为相互影响,父母改变儿童多少,儿童就改变父母多少。良好的亲子互动一方面要求父母对儿童提出合适的要求,使儿童能够服从适当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父母要与儿童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并逐步培养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Nislsen曾提出帮助父母理解子女、改善亲子关系的五条原则:(1)尊重子女按照其与自身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2)父母双方在与子女的关系上保持一致;(3)父母要表达出连续的和无条件的对于子女的接纳;(4)父母要设身处地地为子女着想,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他们;(5)父母应为子女的重要行为承担责任。
早期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属于静态范式,未能探讨各种因素影响亲子关系的过程,无法阐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今亲子关系研究强调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Beslsky从生态系统理论衍生出一个有效教养发展模式(见下图),反映了父母教养行为的复杂结构,也进一步推动了亲子教育的研究。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功能实现的一个前提保证。中国1979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成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社会。很多研究表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受父母影响更大,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父母对于独生子女或者期望过高,干涉过多,没有注意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或者过度溺爱,没有帮助儿童获得学习和生活必要的社会规则;或者隔代教养,即不对儿童进行管教,也没有对儿童的独特性进行响应。所以,开展亲子教育,形成父母与儿童的良好关系,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创建和谐家庭,这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亲子教育的对象
负有教养责任的成人是亲子教育主要的对象。在旧的生产方式下,社会各个经济单位能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在性质上或数量上都没有变化。家庭也可以长期保持一贯的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父母自身已有的教养经验基本能够完成教养任务。如今,在社会的变革中,一方面,成人养育子女的环境与当年自己的成长环境有了巨大差距,父母依靠过去的经验无法再处理当前的教养问题;另一方面,身为父母的成人也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以至于无法胜任教养任务,成为所谓的“高危险群父母”。研究者认为,“高危险群父母”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父母本身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如未成年父母,自己还需要别人来照顾,却要担负起教养子女的责任。未成年父母通常经济状况不佳,亲子知识和技能不足,若无充分的环境支持和足够的亲职教育,很容易成为虐待儿童或疏忽儿童的高危险群。
2.父母本身有明显的身心健康问题。如酗酒、吸毒、患有心理疾病,有严重的婚姻失调等。这些身心问题导致父母功能障碍,无法胜任教养子女的责任,最容易成为导致家庭与子女问题的高危险人群。
3.处境或身份特殊的父母。如经常流动的劳工父母、专门照顾孤儿的保姆、单亲或准单亲父母。准单亲父母是指因工作和职业的关系,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由于职业的关系,这些父亲(或母亲)不能经常履行父亲(或母亲)的责任,在教养子女的时候,面临很大的困难。另外,专门照顾孤儿或特殊处境孩子的人,包括保姆和养父母,也容易因为子女不易管教而成为虐待子女或疏忽子女的高危险群。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时代,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口流动空前加剧,家庭成员出现了地域性分割,离婚率连年上升。这些变化都对亲子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通过亲子教育,建设和谐家庭,维护社会安定,在当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亲子教育的内容
亲子教育以成人为教育对象,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和安排需要遵循实用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在课程设置前多先对父母的需求进行评估,然后结合父母自身的教养体验,优先解决父母当前遇到的教养问题。比如美国的“有效亲子教育的系统训练(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课程包含以下几个目标和内容:
1.理解一种个体行为的实用理论,并能将其应用到亲子关系中;
2.学习新的模式,与子女建立民主的关系;
3.提升亲子交流的质量,使得父母与子女能够体会彼此的感受;
4.发展父母对子女进行倾听、解决冲突与选择的技能;
5.学习使用鼓励等技能,改变子女自我阻碍的想法和行为;
6.学习如何组织家庭会议;
7.提高父母对自身自我阻碍行为模式和关注子女缺点倾向的意识。
综合已有的学习课程,我们认为亲子教育内容通常涉及教养效能、教养理论与技能等。教养效能是指负有教养责任的成人对自身具有成功实施教养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和信念。具有坚定教养效能的父母会对子女抱有较高期望,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努力,在面临困境时,能坚持更久;在不确定、压力大的情境中,具有坚定教养效能的父母愿意选择效率相对较高、效果相对较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而教养效能感低的父母可能更多地将亲子问题视为敌对的、混乱的和具有潜在威胁性的事件,由此感受到高水平的焦虑。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焦虑状态的父母可能会更多地忽视子女与外界的互动行为,无法给予儿童交际行为满意的应答,从而影响儿童社会化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亲子教育以父母自身的养育经验为基础,帮助和鼓励父母寻找和挖掘自身成功教养的资源和优势,从积极正向的角度看待亲子互动,逐步建立父母的教养效能感。
教养理论与技能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使用较多的主要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强调家庭系统和父母对个体童年期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是在观察父母以及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社会规范,并将这些交往规范与父母的个性特征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父母由此能够知道,子女的问题是家庭状况的体现,亲子关系的问题反映了家庭所有成员的问题。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很多行为、认知和情绪问题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由此,父母可以掌握合理有效的奖励、惩罚等管教技能,了解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利用子女的模仿进行示范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认为真诚、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的态度能使人成长和发展。由此,父母可以学习使用倾听、同理和共情的技术,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经历到子女成长的历程。
我国亲子教育起步较晚,台湾和香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亲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当今亲子教育已经由传统的、无正式结构的、自由讨论式的学习,发展为更具结构性的、基于一定理论模式、具有清晰的特定内容的课程。有调查显示,通过亲子教育,许多父母在教养观念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从前的重养轻教转变为以教为主、教养结合的新理念;由过去不重视早期教育,认为“无病就是好”的观念转变为早期教育要“从零岁开始”的科学育儿观念;从过去对于婴幼儿心理特点一无所知,转变为重视婴幼儿心理特点的研究者;由过去重智力、轻情绪转变为智情结合、关怀孩子全面素质提高的抚育者;由不能与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冷漠者,转变为与孩子共玩同乐的积极参与者。这些实践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亲子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注释及参考文献:
[1]C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