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08-12-29 00: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3期


  摘要:校园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让其他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证探索研究。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 心理剧与校园心理剧
  
  心理剧(Psychodrama) 也称社会剧,起源于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L.Moreno)于1921年在维也纳创办的“自发性剧院”,1925年传入美国。心理剧是帮助当事人将心理事件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示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当事人即时即地的表演使之能体验其既往、当前和未来的事件,或真实或想像的情节,使团体成员和当事人能够发现当事人内在的、深层次的、抽象的情感,从而唤起当事人的创造力、自发性、想像力、灵活性和自我表达力等,从而获得重新认识自己或反省自己的机会,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莫雷诺的话说,心理剧就是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
  校园心理剧是受莫雷诺创立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是心理剧在非临床领域运用的最佳结果。它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让其他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校园心理剧是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它突出了心理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艺术化、生活化,从而实现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正、发展。它不仅是对传统心理剧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行之有效的新形式。
  本研究选取苏州某中学演出的校园心理剧《成长的足迹》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变量进行研究分析,探索校园心理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过程
  
  1.被试选择
  采取方便取样原则,随机抽取苏州某中学120名学生,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其中实验组对照组男女生各30人。
  说明:无关变量的控制:(1)为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故不把毕业生列入取样范围;(2)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属于随机取样;(3)前后测间隔时间为6~7周,且在后测中打乱题目的原有顺序,不告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的目的。
  2.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作为测量工具。临床应用证明,该量表的评估有比较高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内容广、反映症状丰富、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的特点,是目前心理咨询门诊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量表包含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 “从无”记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偏重”记3分,“严重”记4分。
  3.施测程序
  第一步:随机分组,进行前测(正式演出前6~7周施测)。从全体学生中随机选出120人,再将60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
  第二步:实验干预。将实验组的60名学生带到演出现场,参与演出,对照组60名学生不参与演出。在实验组学生参与演出时,由其自发投入到演出过程中。
  第三步:后测。演出结束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
  4.测量过程
  前测在正式演出前6~7周进行,后测在演出结束后进行。 将印制好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标准答题卡发给被试,要求被试按照要求逐项回答量表上所有问题,测试以团体方式进行,在40分钟内完成。
  5.数据统计
  采用 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注:*表示P<0.05**表示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