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上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想法

2008-12-29 00:00:00陆春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6期


  关键词:心理课;“错误”想法;聆听;引导
  
  许多教师都反映,在上心理活动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学生说出的想法不符合道德规范,很明显是不对的,但是,鉴于是上心理课,学生说出了心里话,又不好批评,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教师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在聆听学生的想法时,注重话语本身的价值取向,认为学生的想法错误。其实,教师们听到的只是话语的表层含义,并没有听到学生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学生心理的需要。如果了教师们真正听懂了学生,就会理解学生的任何想法,即使与道德规范相违背,但就他的内心体验而言,有其合理的一面。
  比如,在一节以“冲突处理”为主题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们分享“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时,大多数学生说出了“退让一步”、“大度一点”、“找人调解”、“心平气和讲道理”等做法,教师不断点头认同。这时,突然有位学生冒出一句:“我要打他,狠狠打。”教师有点儿意外,问道:“你是想用打人的方式解决冲突吗?”那位学生点点头,教师将视线转向其他学生,问道:“同学们,他的想法对吗?谁来帮帮他?”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都在用批评的语气劝说这名学生,这名学生的脸涨得通红……
  其实,这名学生是因为有过与人冲突的经历,在冲突中被人欺负,积压了很多的愤怒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借着这个话题,顺势迸发出来,他真正需要的是教师的关注与聆听,听到他内心的愤怒和委屈。可惜,教师没有真正地聆听到他的愤怒,没有充分同理他就展开了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对于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进行引导呢?
  第一步,把关注点由“想法”转移到学生的情绪体验即“感受”上面。
  学生对事情的看法必然来自于自己的一些经历,是其生活经验的一种体现和反映。尤其是一些看似不合理、不正确的想法或做法,一定有其产生的情绪体验背景,这些体验又在不断强化这一认识。那么,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不妨从学生的想法背后可能蕴涵的情绪入手。
  比如,对于上面的例子中的那位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处理:
  师:看来,一定是有什么人做了对你不好的事情,才让你感觉得特别愤怒,以致于想打他?
  生:……
  师:能告诉老师,当时是怎么回事吗?
  生:……
  师:那的确很令人生气。打他,会让你觉得……
  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充分聆听、同理学生,会使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重视、关注,老师能听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体验,从而消除心理防御,开放内心世界。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澄清,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与想法之间相悖的地方。
  当人处于情绪化状态之中,理智退居一边,这时产生的想法是很偏激的,虽然出发点是想快速达成自己的目标,但采取的方式却很可能起阻碍作用。教师要听到学生内心的挣扎,引导学生体验到他的想法与他的目的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澄清学生的非理性的认识。
  仍以上面的个案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探讨。
  师:你刚才说想狠狠地打他,老师问你,你的目的只是为了打他出出气,还是想让他今后不再那样对你?
  生:……
  师:让我们来想想,你打了人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又会变成怎样的呢?
  生:……
  师:如果,他又打你,你又怎么办?你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就会得到解决了吗?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进行自我对话、自我探索,思考自己的想法、做法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弄清自己真实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从而澄清自己的认识。至此,学生逐步具备了接受外在影响、教育的心理基础。
  第三步,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借助于学生集体的智慧,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群体的经验和智慧是不容忽略的教育资源。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其中有不少是合理而有效的。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在互动之中,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借鉴、吸纳他人的看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心理课的魅力所在。
  对于上述例子中的那位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
  “生活中类似这位同学碰到的这样的问题还很多,那么,假如是你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你能想出哪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可能会怎样?”
  “你觉得哪几种方法更为合理?为什么?”
  这样讨论问题,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在对某同学“帮助”上,而是去思考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去思考方法使用的可行性、合理性,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局限性。这样,所谓被“帮助”的学生便没有了心理压力,其他学生也进行了自我探究,贡献了智慧,也分享了别人的经验,从客观上达到了既助人又自助的目的。
  如果,在你的心理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说出所谓“错误”的想法,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表明,你的心理课堂是一个真正的开放的课堂,是学生愿意真实袒露自己的课堂。你需要的不仅是用脑去判断学生想法本身的对与错,更需要去关注学生想法背后的东西,更需要用心去聆听学生内心情感体验,需要引导学生去澄清自己的认识,需要引导学生跳出自我去思考,汲取他人智慧,这样,你的学生就可以在你帮助下获得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电邮:cailuspring@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