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2008-12-29 00:00:00刘占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6期


  
  一、趋同化
  
  所谓趋同化,就是学生在模仿心理的驱使下,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效法教师的举止,沿着教师的意向、思路去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确定中心。学生处处谨慎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心理状态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写作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求异”,提倡“迁移”。鼓励学生大胆地寻找新事物,提出新见解,独创新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迁移原理及规律,以实现知识多方沟通和灵活运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作文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侥幸心理
  
  在写作中,有的学生懒于思考,靠记忆替代思考,不求甚解,生搬硬套。这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从书堆中摘取、抄录某些东西,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当然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我们提倡范文仿写,但范文仿写与套搬抄录是两回事。前者通过仿写,进而改造,再达到创造,这是符合学生写作规律的;而后者则是应付差事。
  社会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风俗人情,多看多听多想,把想与看、看与写融为一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考,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所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生活,深入实践,是提高其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挫折感
  
  作文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作文教学的目标过高,脱离了学生实际无异于拔苗助长;过低满足不了需要,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学生写作情绪会受到挫伤,形成心理挫折。
  当学生的认识程度、知识水平与作文教学的要求、目标产生矛盾时,首要的是寻找矛盾的根源,争取平衡条件,使之转化为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积极因素。因此,读写分离,智能脱节,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都是十分有害的。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平等合作是不可少的环节。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敞开思想,共学共勉,取长补短,这是改善挫折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譬如,落后面积较大的班,短期内难以提高知识水平或认识能力,教师就应适当降低要求,多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减轻压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兴趣来自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追求和爱好。学生作文的内容很大一部分直接来自他们所感兴趣的那些事或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对象作为作文教学的线索,并不是迁就,而是学生步入写作世界的重要阶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就得引导他们上“阶梯”。所以,作文教学要深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小学。电邮:wangmin000123@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