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背景下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008-12-29 00: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6期


  
  摘要:本研究以276名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及292名完整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及数据处理,探讨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方面有无显著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社会支持的子维度——主观支持和心理健康的三个子维度——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方面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次,将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进行动态分析,以父母离异时高中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为标准,将被试分成三类进行比较,一是父母离异时子女正处于学前期(0~6岁);二是父母离异时子女正处于童年中期(7~12岁);三是父母离异时子女正处于青春期(13~18岁)。研究结果表明:三类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分数均低于完整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而其中,父母离异时子女正处于学前期的高中生与后两类高中生之间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利用多重回归分析试图找到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的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一因子与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并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离异家庭;高中生;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近年来国内外心理教育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学者就社会支持概念问题,分别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理论研究。但无论采取何种分类方法,从其性质上来看,不外乎以下两大块: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体验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社会学和医学就用定量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的结论。虽然直到现在,人们仍在关注这一课题,但大多的研究集中在对初中生、大学生、老年人或是特定职业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探讨上,而较少对高中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可以说是青少年“身心骚动”的阶段,在心理上呈现出不平衡性、强烈的自主意识、社会过渡时期的自我封闭等,再加上此阶段他们承受着学生学习阶段中最沉重的学习压力,所以,对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探讨完整家庭与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上有无显著差异;研究父母离异时处于不同成长时期的孩子是否存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并且进一步探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研究对象为568名高中生,其中离异家庭背景下的高中生276名,完整家庭的高中生292名;父母离异时子女处于学前期的高中生115名,父母离异时处于童年中期的高中生108名,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53名。
  2.方法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最初由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为一个十条量表,并在小范围内试用。后在1990年进行了小规模修订,并广泛使用至今。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在这里的客观支持亦是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或是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和暂时性的社会交际);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就是指个体对支持的主动利用。全量表共有10个条目,从以往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来看,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其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