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头疼的顽劣少年
王博今年11岁,上五年级。他的爸爸是一个经营煤厂的老板,平时很忙,对孩子在物质满足上非常大方,但是除了给钱之外,忙碌的他对孩子的其他表现却无暇顾及,孩子犯了错往往是用一顿拳脚来解决问题。王博的妈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对王博从小非常溺爱。孩子小时候犯了小错,她不加管教,总说“树大自然直”。为了避免儿子挨爸爸的拳脚,常常对王博的爸爸隐瞒王博的劣迹。随着王博越来越大,她实在管不了了,又一改以前的教育方式,孩子犯了错就向王博的爸爸告状,让他用拳脚管教一顿。在学校,王博学习成绩差不说,还处处惹事生非,每天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老师也视他为害群之马,他经常因为扰乱课堂秩序和欺侮同学被老师罚站,有什么集体活动比如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等等,老师经常不让他参加。从三年级开始,王博在外面结交了几个不三不四的朋友,开始经常说谎、逃学、旷课,甚至多次离家出走,有时从家里偷钱,有时躲在校外抢低年级同学的钱,用抢来的钱买零食、买玩具、去网吧。还喜欢伤害小动物,拿弹弓打麻雀,抓住流浪猫流浪狗残害取乐……父母在多次管教没有效果之后,对他感到非常失望,甚至发展到“看见他心里就堵得慌”……总之,这是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顽劣少年。
学校老师在万般无奈之下,建议家长带他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结果,心理医生经过详细的了解之后,认为王博的种种表现是儿童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期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及攻击行为,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主要表现为反复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偷盗,经常暴怒,好发脾气;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常虐待动物;逃学;离家出走,斗殴、严重破坏财物、性攻击;故意纵火等。上述行为具有下列特点:行为的发生不是由于一时的过失或年幼无知,而是一贯的行为模式,反复持续出现,偏离正常儿童常规,具有社会适应困难特征,不是由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
品行障碍儿童通常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感情,伙伴关系肤浅,具有高度的自我为中心和利己主义,缺乏罪恶感、羞耻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产生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除与生物学因素如遗传性、性激素、神经系统反应有关外,最主要的还是家庭、学校的教育不得法和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所致。首先是不良家庭影响,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父母娇纵溺爱、管教过严或放纵不管,父母脾气暴躁,家庭成员中有不良行为,如打架、诈骗、赌博、偷盗等;学校推行智育第一的教育方针,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或经常过多处罚、排斥有缺点的儿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冷漠、忽视、放任自流,使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社会上的暴力宣传,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坏人的教唆引诱等,都可以导致儿童的品行障碍。
研究显示,2岁前显示对新环境适应缓慢、退缩回避、行为反应激烈的儿童,将来发生品行障碍者较多。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儿童品行障碍行为如能及早发现,给予正面教育,调整环境,可望得到纠正。难于纠正者可发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部分人可发展成为精神病,他们抑郁和自杀的危险性也比其他人高。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品行障碍的预防和矫正
对于儿童品行障碍,预防是关键。家长应为孩子提供温馨、和睦的成长环境,从小就强化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对儿童的行为应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和要求,对儿童的教养既不能放纵,也不能过分溺爱。对已经存在品行障碍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家庭管理教育、学校教育、行为矫治疗法,以及送工读学校进行惩戒教育等方法。
下面,就王博的案例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造成王博行为偏差的,家庭教育不当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让王博有所改变,王博的父母要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从感情上接纳有过失的孩子,从行为上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逐渐密切父子母子感情,让孩子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一点对孩子的悔过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在家庭感受不到温暖,那父母的教育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家长在行为上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杜绝不良行为。在家庭教育上要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对孩子做到不迁就、不溺爱,不简单粗暴。
其次,帮助孩子重建自我形象。
因为长期不被家长、伙伴和老师接纳,王博的自我评价很低,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发展到社会上去寻找接纳自己的群体。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去除贴在王博头上的“坏孩子”的标签,多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加以强化,树立其自尊心,帮助其战胜挫折感,重新增强上进的信心。
另外,儿童品行障碍的产生,往往与错误的认识有联系。比如,王博说,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又是拿家里和同学的东西,何必大惊小怪呢?这些都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不但促使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似乎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理由或借口,使得不良行为继续下去,越陷越深。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王博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变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树立新的正确的认识。
第三,应设法切断外界不良诱因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帮助王博断绝与外界不良伙伴的交往,防止孩子逃学、离家出走,严禁孩子到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家长可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和孩子共同参加一些活动,如运动、旅游、参观博物馆、探亲访友等,逐步培养他发展健康有益的兴趣,彻底断绝与不良伙伴的联系。
第四,帮助孩子矫正已有的不良行为。要为孩子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偷窃、抢低年级同学的钱、打人、纵火、残害动物等等),如果出现这种行为,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让他明白自己行动的界限在哪里。同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强化,逐渐弱化和消退不良行为。必要时可求助心理辅导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采用专业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五,老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造成儿童行为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全方位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把学校、家庭的教育力量整合起来,这样,辅导的力量才会更强,辅导才更有效。对待王博这样的学生,老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对学习差、品行有问题的学生不应排斥或放任自流,要做到公正、公平,敞开胸怀完全接纳,积极创造条件让王博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增加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并且老师也要引导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接纳他,这会极大地激励像王博这样心灵受伤的孩子。只要大家满怀真诚,尊重他、接纳他、欣赏他、公正地对待他,那么即使是一块坚冰也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