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鲶鱼效应”谈起

2008-12-29 00:00:00汪程来
中华家教 2008年3期


  一群沙丁鱼在器皿中慢慢地游着,悠然自得,无忧无虑,没有竞争抑或生命的威胁。蓦然,进来了一条喜食小鱼——贝类和蛙的鲶鱼,沙丁鱼立刻变得振奋了,快速地游动起来……结果,沙丁鱼的寿命反而较之以前延长了。人们称此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喻示人们,有了竞争乃至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人们开动脑筋,努力奋斗,从而取得了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反之,则可能懒散懈怠,不思奋斗,无进反退。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由此联想到对青少年的培养——一个人无论是懒散懈怠、不思奋进,还是开动脑筋、努力奋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影响和培养,不然怎么会有“三岁看大、七岁年老”的说法呢?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确有道理。
  我们的许多孩子,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呢?当然,主流是好的;但“支流”呢?就未必那么好了。比如,有相当多的孩子很娇气,受不得一点委屈,经不住几句批评,扛不住些许挫折,吃不得一星儿苦累,耐不住一丝寂寞……如上表现俯拾皆是,无须详述。这些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专家分析说,是家长“惯”出来的。这个结论不能说不对,但是似嫌笼统了些。依笔者看,可能是有些家长没有重视(也许不知晓)“鲶鱼效应”,孩子们处于没有鲶鱼的沙丁鱼般的生存状态。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若掌上明珠,有的家长讲得很形象——“千顷地,一棵苗,万一侍弄不好,‘补种’都来不及。”于是格外当心,把孩子“圈”,起来,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孩子安于平稳,缺少激情和危机感,孤独甚至自闭。倒是那些有远见的家长,把孩子“撒”出去一到乡村,与农民娃比拼、习农,到军营,与战士打斗、练武;到城市的老四合院,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顺利还是麻烦,惬意还是阵痛,收获还是付出,孩子们大都变得振奋而有激情,如同与鲶鱼共舞的沙丁鱼。这,委实令人深思……
  鉴于此,有条件(或创造条件)的家庭,应当帮助孩子从静止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到社会中去,振奋精神,焕发激情。激情,对于一个人是不可轻觑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激情成就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