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校化”是指按学校教育的特点、方式来开展家庭教育的一种现象。目前,家庭教育“学校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放学回家,父母要陪他做功课,朗诵、默写、预习、背书、检查作业等;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么亲自上阵,买来大堆参考资料,督促孩子“爬书山”、“填题海”,背诗文、攻奥数,要么高薪聘请老师上门辅导,要么远送辅导中心强化训练……家庭教育变成了青少年学习书本知识的“第二课堂”,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完整延续,而家庭教育本身作为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的教育的重要作用却逐渐被忽视。由此导致一些孩子智力发展很好,知识也很丰富,但缺乏情感,行为自私,缺乏爱的付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豪情;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许多孩子过分“自我中心”,社会适应能力差;厌学、逃学、自杀事件也时见报端……
家庭教育日渐“学校化”,追根溯源,主要在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的问题。
第一,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家庭教育只是为学校教育打基础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助手和必要补充,但“补充”不是使家庭沦为学校教育的从属,且“补”的不单是智育,更应是孩子的健康人格、志趣爱好、生活习惯。古人云:有才无德,行不远。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最终的成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智力因素,而是他们优秀的品德、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在起主要作用,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下,许多家长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而忽视了生活技能的训练和个性、能力的培养。有位独生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学校学习的佼佼者,后学校准备送他出国深造,但他却忧心忡忡,“到国外学习,谁照顾我的生活呀!”原来他从小到大只管学习,其他一切都是由母亲包办,上大学时,他母亲每周都要亲自到校给他整理内务,洗衣服鞋袜。这样的“人才”又能走多远呢?
第二,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可以“代替家庭教育”。17世纪德国教育家福录培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我们的家长却似乎放弃了这个神圣的教育孩子的任务,认为家庭只是管孩子吃喝的生活单位,学习的事一切听老师的,平常老师怎么吩咐我们就怎么照办,只要孩子掌握了书本知识,能考上大学,有了较高的文凭就行。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只要智力发展了,各方面素质自然就能随之发展。这种观点显然是行不通的,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愈来愈引起社会关注,犯罪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出现,往往与缺乏家庭必要的、有效的早期品德教育有直接关系。
第三,“家校通”助长家庭教育“学校化”的风气。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院长钱焕奇教授在讲座时说,“目前盛行的‘家校通’短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家庭教育‘学校化’的风气,‘家校通’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考试成绩等全部传达给家长,就像时刻给家长的一个‘紧箍咒’,而现在不少学校通过‘家校通’告诉家长每天要陪孩子完成哪些作业,更像是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家长在无形中成了老师的‘助教’。”家长平常工作也忙,没有多少时间,因此家庭教育往往简单地成了督促孩子完成学校作业就罢了,且有的家长哪怕心里觉得老师有时提出的要求并不合理,却出于种种顾虑,不敢表达心中的不满,也只能一味地唯“老师的命令”是从,这样,孩子即使回到家里,感觉过的也是“学校生活”。
以上种种认识;其本质都是混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家庭教育显然不同于学校教育。
其一,学校教育是有严密计划、程序的,强调组织性;家庭教育则随机性较大,比较灵活。
其二,学校教育注重群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有统一的要求、进度;而家庭教育则着眼于孩子个体,较之学校的集体教育更有人情味,更自然,且没有教学进度统一的要求。
其三,学校教育主要是寓教育于教学,而家庭教育则主要是寓教育于生活。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的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这一切对儿童都有重要意义。”
其四,学校教育注重发挥组织规章制度的作用,而家庭教育的参与者之间有血缘关系,比较亲密,因而家庭教育注重发挥言理与情感的作用。
如果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混为一谈,家庭教育跟着学校跑,欲进入学校教学的轨道,结果只能是家庭教育成了邯郸学步——模仿学校学不像,本该自己发挥的作用却没发挥好。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们应分工协作,互为补充,而不应父母成了“助教”,学校却不得不为学生补上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那一课。
家庭教育应首先是“心”的教育,家长所传承给孩子的是良好的道德与品行,而非单一知识的传授。国学大师徐复观说得好,“骨肉之间的关系,是生命以内的关系,此外的经济、政治,‘乃至知识,都是生命以外的关系。”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走出“家庭教育学校化”的误区,将对子女进行“心”的教育放在首位,从小培养子女优秀的品德,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卓越的心灵。
当然这并不排斥家长关心孩子的智育发展,不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像学校教育那样只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不如在学习方法上多指教以提高孩子学习效率;家长与其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在家也像在学校一样,不如让孩子的身心在紧张的学校生活之余得到调整,以投入明天的学校生活。家庭能为孩子营造一种氛围,提供一个空间,培养一份情趣,而父母能与孩子分享欢乐,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