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其实不妨“李戴”

2008-12-24 05:48贾宪章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处车棚纸屑

贾宪章

王老师做了多年班主任,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家长,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坐在自己对面的家长内心有什么感受。直到有一天,她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到另一所学校与孩子的老师面谈。回来后她对同事说:“没想到与孩子的老师面谈会是这种感觉,没想到作为一个家长是那么的一无是处,又是那么的无所适从。不知我平时给学生家长的感觉是不是也这样?”

当了一回家长所体验到的“尴尬”,让王老师意识到不仅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面对学生家长时也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积极的育人力量。如果她能早早习惯以“班主任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戴一戴“学生家长们的帽子”,这种全新育人视角的获得还要等到“尴尬”之后吗?

刘青一直是班里的刺儿头,班里的各种活动无论如何安排也不能让她满意,不是埋怨这次活动内容没有特色,就是抗议那次活动时间太仓促,再不就是抱怨活动地点太狭窄,同学们都被弄得十分难堪。有一次班主任要她负责筹办班级的元旦联欢会。一开始她很兴奋,“太棒了,我的许多好想法终于可以实现了。”没过几天她就垂头丧气了,“我做不了,”她对班主任说,“我想安排大合唱,半数的人说训练太浪费时间;我想把讲台布置成红色调,多数同学提出异议;我想买几个大灯笼,班干部却不同意。还是把这项工作交给别的同学做吧,无论怎么样我都没有意见。”

由于这位热衷“抱怨”的同学,能够戴上平时看不惯、看不中的“管理之帽”、“组织之帽”、“创意之帽”,才有机会充分体验到其他人“当初的难堪”,并能彻底认识到自己原来的“错误和毛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育人者“张冠李戴”这一招让教育工作豁然开朗,谁能说不巧妙呢?

检查各班校会后的卫生保持情况,这是许多学校的惯例。检查卫生的老师看到某班所在的会场上一地纸屑非常生气,就让几个学生把纸屑捡干净。同学们不敢怠慢,不一会儿,地上就干净起来。“捡起那一片纸屑。”他提醒着。学生们都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呀!”他指着纸片大声说,学生环顾四周就是看不到。他很恼火地走到学生面前,正想发火,却突然发现,从学生们的角度居然真的看不到那片纸屑!

这次“张冠李戴”的体验,让这位管理者真正明白了贴近学生世界的重要性,并彻底走出一个原本十分顽固的育人误区——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学生也一定会看到。

一段时间里,学校车棚门口的自行车不是被放了气,就是被推倒一片,有时车铃铛也会不翼而飞……这些自行车大多是教师的,他们每天都来得晚一些,就顺手放在车棚门口。这些老师气呼呼地找到德育处。德育主任一边认真调查,一边让学生干部暗中留心,还专门召开了班主任会议,并通过校会、班会、课间操等时间进行主题教育,但是“车棚事件”依然我行我素,这让德育处一时间尴尬不已。后来,校长知道了,不仅没有批评德育主任,只是在教师会上提醒全体教师:“尽量早到校,把自己的车子按规定放到指定位置。放学时,不要让自己的车子影响学生进出。”没想到,随着教师们逐渐能和学生一样停放自行车,“车棚事件”一次也没有重演过……

这位校长以管理者的身份戴一戴“学生的帽子”,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反思自己的工作,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把如此尴尬的局面转化成了一段精彩,把“张冠李戴”的管理效应也演绎得格外神奇。

在许多育人实践中,“张冠”其实不妨“李戴”,有时会从中发现自己工作的漏洞,有时会从中捕捉到育人的灵感,有时会化腐朽为神奇,顺手拈来便画龙点睛……□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德育处车棚纸屑
“调皮”的纸屑
车棚与大树的对话
会跳舞的纸屑
会“跳舞”的纸屑
捡来的“麻烦”
捡来的“麻烦”
可发电的车棚——光伏车棚在沪诞生
给自己点一盏灯
车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