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并举”的课程文化

2008-12-24 05:48刘长铭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研究性校本新课程

刘长铭

2007年9月北京市高中新课改开始。北京市第四中学立足于学校实际,发挥历史名校的优势,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制度创新为手段、信息技术为保障,通过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和管理体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新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相结合

北京市第四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这些传统有很多都是与新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北京市第四中学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所撰写的《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第八级生毕业通讯录序》(已确立为“北京四中训诫”)中写道:“今学者每期期焉,以学不见用为虑,而不以致用不足为忧,窃以为过矣!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而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正是: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其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在《北京四中2006~2009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四中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提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选择权,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丰富的选择机会,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驱力,使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产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设计的主观要求,形成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热情,并获得必要的知识与能力。

应该说四中的领导和教师在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上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所以,我们在宣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教师们接受,而是强调如何与四中的传统相结合,形成符合四中实际的教学观。2007~2008学年全校进行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征文活动,教师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总结四中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指导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将一些不自觉的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课程发展方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已经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开展分层次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展自主能力。

2005年,学校在全面总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课程发展方向,努力承担起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文、科技后备人才的重任。从2005年9月起,学校制定了科技教育新的发展规划,完善了科技教师的建制和有关科技教育的管理制度,并决定筹备设立科技创新实验班,形成科技活动的主力学生团队。2006年,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实验班。

在人文教育方面,我校已形成了人文教育网络体系。师生共读、人文社团(文学社、话剧社、辩论社、国学社、模拟联合国、读书俱乐部等)、大讲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人文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2007年起,学校设置人文实验班。人文实验班以人文学科为重点,侧重国学经典、文学、语言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开展了长短课时的实验,努力转变课程理念,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学校不仅按照课程标准开设了相应的选修模块,还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特点,在所有领域都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让学生自主选择。此外,生物和通用技术都在高一开设校本选修课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校资源,在现有条件下,按照新课程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学校还对物理、化学学科进行了模块整合教学实验,以一学段为单位,将全体学生分为2组,分别开展物理、化学的教学,课时相对集中,并且一学段完成2个模块的学习。模块整合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室的使用和教学的效率,不断探索新课程有效实施的新途径。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要求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课程建设。

一、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设置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校如何根据当地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学校特点、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出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选修Ⅱ)等,这是衡量学校课程方案质量的标准”。

学校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自主性,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丰富的学习领域,学校积极拓展校本课程的开设空间,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运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2007~2008学年度,学校面向高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了53门校本课程,涉及语言、文化、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丰富多采的校本选修课程,为各类学生提供了一份丰盛的“自助餐”,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了发展兴趣、培养特长的条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加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校本课程的开设还促进了教师在专业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二、“三课一体”的特色体育课程设置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学校明确提出,学生要做到“四个人人”:即人人参加课间操、人人体育争优、人人学会游泳、人人选择1~2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要达到“四个具有”:即具有良好的体质、体能,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觉锻炼习惯,具有持久力、耐受力,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团队精神。

如今,我校的体育课实行“三课(教学课、选修课、活动课)一体”,各年级实施一节教学小课、三节选修课、一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小课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修课在全面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项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活动课采取锻炼小组形式,培养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学校在重视体育课的同时更倡导群体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和各种竞赛活动。学校所有年级每天下午4时下课,绝不加课、补课,保证学生每天有充足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还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全校冠军赛、年级身体素质大赛、游泳比赛等12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学生参加各种班级竞赛活动的人数达到85%以上。

“三课一体”是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是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的突出体现。

三、全员参与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为“学生全员参与,人人有课题;教师全员投入,人人有辅导”。学校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专题研讨三种方式分层次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科协作组、导师制落实工作;通过校本选修课保证课内课时的落实;通过课外专题研讨进一步深化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校正在通过“开展项目管理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与长短课时、导师制工作实验相结合,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管理和实施方案”。

学校还长期致力于各类英才的培养,在拔尖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8年3月,荣幸地与13所高中示范校一起成为北京青少年“翱翔计划”高中基地校,这对进一步强化我校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学校还将“翱翔计划”纳入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员每周要在实验室研修3学时,每月听1次专家报告,参加基地学校组织的相关领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科领域特点及个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探索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这样不仅丰富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为实现育人目标增加了砝码。

四、促进个体发展为目标的学生综合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模块结业评价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分认定中的权重比是4∶6,即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后,学业成绩的评定由过程性评价(40%)和终结性评价(60%)两部分组成,两者相加后转换成等级制,实行等级评价。等级评定为“及格”或以上者,可获得模块2学分。

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等学科参照进行,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分认定中的权重比调整为5∶5。

中学正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计划和规划个人资源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反思评价能力、创新精神、勇敢精神、想象力等”。而这些能力并不能全部通过考试分数反映出来,但却能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所以,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策略。这一举措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而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都得到了最佳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区分和排序,而是为学生的发展“导航”。

借助新课程改革,学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方式,探索和建立适应新课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导的学生管理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

通过一学年课程改革实验,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段较长时期的检验。学校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探索,为新课程的推进积累宝贵的经验。□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校本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