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课程体系

2008-12-24 05:48曹保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校本导师课程体系

曹保义

2007年北京市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北京市教委将我校作为高中自主安排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为我们主动、自主以及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改革试验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年来,学校本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二附中精神,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学生指导体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以校为本,构建“6+1+1”课程体系

我校的课程安排,简称为“6+1+1”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学科领域)、学校拓展类校本课程、综合活动类校本课程,可形象地称为“三大板块”。

将国家课程(包括市教委规定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全面整合,统筹安排,使其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有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有利于学校对课程有序、高效地实施和管理。

1.全面落实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打下共同基础

我校在学科领域的国家课程实施中,每天的前6节课安排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全面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并依据我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了部分模块的内容顺序,增加了与科学、社会和生产实践的联系,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在教学方式上,坚持我校“互动式”教学原则和“有效教学”理念,实现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高效地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学校将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纳入必修板块中,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其中,1节为必修课,主要完成必修内容;1节为专项选修课。学校还开设7种选修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另外3节课安排系列体育活动。这种安排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又为学生能跨班级、跨年级的选择校本课程创造了条件。

2.开设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使学生学有所长

在每天前6节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第7节课(70分钟)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其主要宗旨是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在2007~2008学年度,我校共开设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36种,例如,语言文学类的“古汉语文字魅力”、“先秦文化”等6种;英语科的“英语听说时空”、“体味英语阅读之乐趣”等6种;数学领域的“初高中数学衔接”等不同层次的模块或专题;文科实验班特选课程的“人类政治文明史的变迁”等多种。学生依据发展志向、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自主选择。

一年多来,学校针对该课程的实施情况先后进行了4次调查,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末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给予充分认可。从学生选课情况看,未来向人文和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多选择“古汉语文字魅力”、“先秦文化”、“两汉文化”、“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拓展内容;未来向自然科学方向发展学生多选修物理、化学、实验探究等内容。科学的课程设置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志向的需要。数学、英语这些基础学科,学生选择面较大,但存在着学生自身的基础差异,为此,学校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专题,供学生自主选择,较好地实现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为促进学生学有所长搭建了平台。

3.开设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开设的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社团类、课题研究类、科技类、兴趣类、体育和艺术类等,每个类别开设一种或几种活动课,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充分自主选择。

每学期开学初,由学科组、教师个人或学生自发提出设置方案,方案含有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安排、组织形式以及必需的物质条件等,学校统一组织实施。活动课程内容以“活动主题”形式呈现,每种活动课程包含若干活动主题,每次活动围绕某一主题展开。2007~2008学年度,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中,社团类20种,学生研究的课题达到88种,科技类、兴趣类和艺术体育类合计达到40种。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生指导体系

我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如何正确地运用好“自主选择”,如何保证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是顺利实施我校课程体系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校构建了与之配套的“学生指导体系”,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探索全员德育的有效途径。

1.学生指导体系的组成和主要职责

我校的学生指导体系由学生指导中心、导师组、导师三部分组成。

学生指导中心由熟悉学生心理辅导、学法指导和学生发展规划的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组成。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

导师组由担任同一班级学生的全体导师组成,一般3~4人,班主任任组长。他们在组长的领导下,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参与班级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并负责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导师即为学生指导教师,学校为每位学生从该班的任课教师中选配一名导师,一般一名教师负责10名左右的学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学校各种课程开设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恰当选课,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议并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

2.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学生指导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将全员德育落在了实处。

一年来,学生指导中心面对学生、教师开展了丰富的指导活动,其中针对学生的集体辅导达20多次,并定期开展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上学年心理小组的三位教师针对高一学生进行的个别辅导达150人次。

导师组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定期召开导师组教师的交流会,对班级的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表现和个性特长等逐一分析交流,确定指导重点和指导方式。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导师组在学期末依据学校有关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导师的工作既有学校的统一安排,也有导师自行开展的指导活动。学校统一安排的指导活动主要有:入学教育期间,安排一次导师与学生交流,交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介绍和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规划;期中考试后,导师与每位学生交流一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期末导师与学生共同商议“学生成长记录袋”、编制材料的收集,以及参加班级组织的“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展示班会。

三、重过程管理,构建课程管理体系

1.全面实施了网络管理

依据《北师大二附中自主排课方案》,我校自主研发了“新课程网络管理平台试用版”。该平台在功能上包括了基础数据管理、课程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评价管理、社团管理、成长记录管理、系统管理九大功能模块,以及信息反馈与通信管理、课程资源管理、教与学博客等三方面的辅助内容。

其中选修课程的开设管理,教师可以在网上,按课程纲要格式申报选修课程,教学处可对选修课程进行网上审核并决定是否开课;对于学生选课的管理,提供了权重志愿选课机制,使学生具备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并可自动生成学生个人课表;对于学分的管理,多种模块考核成绩,评价结果等自动生成学生成绩单等。网络管理,为我校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规范、交互、及时、全程和高效的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建立跟踪监控的管理体系

我校的课程管理体系,主要由负责课程规划、设计和协调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咨询的专家组、负责日常管理的教学处和负责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学科组及任课教师组成。在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下,分工负责,保证学校课程顺利实施。

专家组成员深入备课组、深入学生、深入课堂,广泛了解教师的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感受,体验课堂教学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专家组听课总数近百节,对课程改革落实情况、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校本选修课的实施进行调研,为学校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为相关人员提供咨询指导。

教学处在加强日常课程管理的同时,每学段开展一次全面的调查和质量监控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学情分析会及模块考核成绩分析等方式跟踪课程实施情况,为改进和完善课程提供依据。

学科组负责本学科的课程开发,备课组教师负责具体实施。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研究课和公开课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例如,英语学科开设的“领略英语的文字魅力——提升篇”,开始课程难度和密度较大,学生难于与教师进行互动,经教师调整后有所改观。又如,开始的拓展课程多以模块为单位(一学期完成),实施中发现部分学生发展方向尚未确定,部分学生对自己学习基础认识不清,为便于学生及时调整选修种类,多数学科将高一开设的拓展类选修课程设计成专题,一个学段后(半个学期)给予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等。学校通过跟踪监控课程实施,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准确地把握课改的实践方向,使改革的进程少走弯路。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校将在不断完善现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必修课程的安排以增加学生修习课程方式的选择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文科实验班及理科实验班特色课程的建设,努力发挥课改实验样本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导师课程体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V eraW an g
导师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