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人文性关怀

2008-12-18 08:02曹德宏徐建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性人文精神作文教学

曹德宏 徐建华

【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教学责无旁贷。因此,良好的作文教学应做到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读写结合,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其思想,积淀其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性 作文教学 人文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成为每一年度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和引领。“人文”一词本是舶来品,由来已久,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最朴素的理解,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促进人的发展,珍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因此,学生的作文不仅体现出学生运用语言传情达意的能力(文的方面),更显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内在的独特精神。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古人为文审慎谨严的态度。无论是诗经开创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还是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或者是鲁迅“为人生”的主张,无一例外,集中体现写作应反映现实生活、直面社会人生的一贯主张。如果作文不贴近生活实际,不反映社会人生,不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那么,作文也就成了简单的文字游戏。没有生活实际内容的文章,要么假话、大话、空话连篇、胡编乱造;要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要么既没有独到的见解,也难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生活,惟有生活,才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是搜索枯肠,总是感到无话可说,“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是不懂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捕捉瞬间的感动,珍藏点滴的回忆。或感悟自然,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或思考社会,洞幽烛微,见一草之绿感春之勃发,抚一叶之坠悟秋之壮美;或指点江山,臧否人物;或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愈益清明,愈益深刻。认知水平、思维品质就会得以提高,使作文教学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如2007年福建高考作文“季节”,大多数考生是描写四季之景,或是以四季诗文入文,抒发对四季的感受。但有的考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通过季节正马不停蹄的消失、四季不再分明、少女不屑伤春、壮者不再悲秋,来反映两个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日趋功利,精神世界日益苍白,精神家园日渐荒芜等。文章视角独特,以小见大,振聋发聩。其实我们对气候变暖、季节消失都是“于我心有戚戚焉”,都有同感,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小作者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尤其是深入的思考,所以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又如2008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不少考生能紧扣时代脉搏,奏响时代最强音,写汶川地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瞬间,写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的人间大爱,母性的光辉,伟人(温总理)的人格,乃至同此“国殇”的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赴时艰的自信力和凝聚力。既能很好的扣合题目,又让人感动、感奋。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以我手写我心“,作文本就是学生发表见解,流泻感受的一片自由天空。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生命的年轮里充满了苦涩、温馨,充满了热情、感动。学生用年轻的心,用真挚的笔,记录心灵深处的蠕动,记取青春血管里最激荡人心的呐喊,描绘五彩斑斓的青春时代,装点奋然前行的足迹,憧憬美好灿烂的明天。因此,作文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产品。学生由于知识素养、生活阅历、个性气质的不同,当学生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展现出来时,一定是千姿百态的。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宽容不同观念。教师要能坦诚、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困惑、痛苦和无奈,尊重学生在作文中的多样思考和个性展示,尊重学生独到而真切的感受、感悟,不能“师”心自用,以一个成人的角度、深度来要求学生,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有的学生多情善感,感情丰富细腻,惯用“小桥、流水、人家”之笔,不妨让其选择擅长的记叙文和散文;有的学生思维缜密,严谨雄辩,有如“大江东去”,不妨让其选择议论文;有的学生思想深刻,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妨让其写杂文……文体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风格鲜明,言之有物,且言之成理,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套固定作文评语模式,诸如“切合题意,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详略得当,语句通顺……”这种千篇一律的评语,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基于这种情形,我们可以通过写个性化的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表达真诚的人文关怀,来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应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在作文教学中以不同的风格和要求来对待不同的学生,给性格各异的学生回以不同特色的评语,让他们充分拥有着: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

三、读写结合,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积淀人文精神

“卓荦全凭弱冠争”“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勤于读书,才会逸于作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吸纳人文精华,对作文教学是极其重要的。读书是一种养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日渐喧嚣、经典正渐行渐远的年代。读书怡情,养气,开阔视野,涤荡心胸;读书使人睿智,使人练达,被那些醇美的文字浸润过,熨帖过,感动过,洗礼过的生命会因此变得厚实、崇高。人文化的作文教学必须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而引导学生通过含英咀华、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来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感悟人文精神之美,积淀人文精神。读唐诗宋词,感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伤时,感受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读古代散文,感受《五人墓碑记》中“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爱国情怀,感受《报任安书》中慷慨激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九死未悔和壮怀激烈;读时文美文,感受美好字眼背后蕴含的令人心胸顿开、心情释然的丰富哲理。那些美好的人文经典之作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

作文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心中有“大我”,即有大视野,大胸襟,大境界。古今中外,无不囊括笔端,抚四海于一瞬,观古今于须臾,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或对历史文化如数家珍,或对现实体察洞若观火。“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当代中学生继往开来、心忧天下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而不是只看到身边的学习生活。如2003年高考话题“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建议”,一般考生对“自己”“别人”“建议”,理解太“实”,以致取材狭窄而缺乏新意,而满分作文《渠清如许》的作者却是“华夏文化”既不能妄自尊大一味屏弃外来文化,又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这样立意,对话题的理解宽泛且切合题意,而又不同凡响,体现出高人一筹的认识水平和锐意创新的可贵意识。小作者笔下,鲁迅、苏轼、柳永、李煜、朱熹等人纷至沓来;从“礼仪之邦”的远古到所谓“现代化”的规划,文化含量厚重,纵论古今,纵横捭阖,写得很大气。200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买镜”,一般考生对镜子的理解无非是“以人为镜”“以史为镜”,那么镜子就只能是“诤友”“历史”,而《镜中日本》的作者高屋建瓴,立意高远,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以日本为镜,既体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且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思,又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和仇视。这就是“大我”的境界,“大我”的胸襟,文章自然就是大手笔。

作文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就要真正让“人”融入“文”,“文”又包蕴着“人”,就是要通过“为文”来“立人”。教师以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实践中又必须注重对学生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使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成为滋润其一生的一泓清泉。

★作者简介:曹德宏,湖北省远安第一高级中学教师;徐建华,湖北省远安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性人文精神作文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