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和平相爱》赏析

2008-12-09 03:32
安徽文学 2008年12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铁凝戴维

红 孩

正如战争与爱情一样,生命与和平也越来越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跟以往的散文不同,铁凝在《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散文里,她几乎没有一处细节描写,尽管那是她极为擅长的。她所呈现给读者的,是她与一个叫戴维的美国犹太裔青年的交往。具体说,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个犹太裔青年是怎样热爱汉语以及他的成长经历的。透过那种看似平常又绝非寻常的经历,足以让人对犹太民族产生深深地敬意与好感,同时使人真正的理解生命与和平于我们是那样的亲近和亲和。

外国人说中国话与中国人说外国话,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这应该是十分平常的事,没有任何的新闻意义。即使中国汉语万分难学,恐怕也不会不产生出像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那样的汉学家的。开始读“戴维说一口自然、流利的普通话,发音咬字准确自如,运用词汇贴切娴熟,使初次听他讲中文的人不免被吓一跳”时,我并不以为然,以为是作者在设置一个扣儿,然后通过这个老外的口来证明中国文学的语言是多么丰富,以及中国汉语是多么的复杂难懂。如果按这个逻辑发展下去,这篇散文将不会很精彩,甚至会落入俗套。那样的散文在当下的作家作品中并不少见。但铁凝没有这样写,她马上将我们引入戴维的其他世界:“汉语并不是戴维的专业,除汉语外,他还会日语、西班牙语、希腊语以及犹太民族古老优美的希伯莱语。在学业上,他一路顺利过关,而且在读硕士期间,还曾应中国政府之邀,随他的一位研究天然资源利用和分配的导师来中国,任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和翻译。在北京的四年学习空隙,他居然在《北京青年报》开设了专栏。面对这些所谓的成绩,你不能不佩服这个美国犹太裔青年的进取精神。”那么,“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以他尚不满28岁的年龄,何以能够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铁凝的回答是“这需要充沛的精神,也需要聪明过人的天分”。于是,作者将我们引领到戴维的家乡——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

戴维热爱中国,其直接原因是缘于在他16岁时曾随父母来到中国。在戴维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从不拒绝客人对他的夸奖,但他们也并不过分溺爱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也不刻意为戴维的各种兴趣出主意,但他们鼓励他的努力。如戴维在8岁时就曾写过长达58页带插图的侦探小说,虽然那不过是一个孩子的幼稚之作,但他父亲却一丝不苟地将这小说打印出来,完好地保存至今。从这个细节里,作者不难看出:“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谐、朴素而有克制,他们彼此关切,并且能够细致地欣赏对方的好意。这种家庭气氛造就了戴维处事的条理性和思维的独立性,还有向面临的诸种难题进攻的巨大韧性和耐力,他似乎很早就已明确他的才华所在,也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运用并且发展这才华。”而在犹太会堂,戴维和他的父亲教我的唯一的希伯莱文两个词语便是“生命”与“和平”。由此,作者终于发现了戴维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因:“这种古老的、然而人类永远需要的声音使我忽然发现,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们就不觉得戴维考试能得“5分”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潜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它一旦被激活,人间什么奇迹都会发生。如此说来,这倒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励志散文哩!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铁凝戴维
虚构的犹太民族?
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探讨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闯与创》等48则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