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广叶
在素质教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利用好古代经典诗歌,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审美情趣的教育呢?
一、朗声美读:感受音乐美
朗声美读既利于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进行梳理,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审美素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使作品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读的方式可以分为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韵美,还可以唤起读书的热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商隐的《无题》、李白的《行路难》,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押韵的字,画出朗读的节拍,先进行全班读、小组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然后过渡到个人朗读。个人朗读让其他学生当评委,评论和欣赏朗读者的朗读好在哪里和不足之处,以求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个人读,多人评”,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竞赛的场面。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还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感情美;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抓准诗眼:感受诗情美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处,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生动的焦点。诗眼的锤炼与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可获得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进而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三、联想想像:感受画意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以诗词的语言为依托,启动联想和再造想像的能力,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成画,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审美愉悦,由低层的审美感知深入到艺术美的欣赏,获得审美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全诗以雪景为线索,生动描绘边塞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的表现技巧,感受诗人抒发的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又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时,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影像、动画、声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与诗人一起展开想像,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美,由桃花盛开联想到“春江水暖”,进而想像鸭群在春江中浮游嬉戏的欢快情景;由蒌蒿、芦苇联想到“河豚欲上”,进而想像春天来了,河豚也该逆流而上了……这样,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的和谐。
四、赏析意象:感受内涵美
正是借助了意象的渲染和烘托,人类情绪体验才变得储蓄绵远。在诗词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对诗词意象进行探究性赏析。如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此诗的情境美,可紧紧抓住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全诗精妙之笔,共同评析此联中“喧声”、“浣女”、“莲”、“渔舟”,这组意象组合之妙。通过朗读和品味,学生会深刻体会到,这组意象在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下,极富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摇曳多姿的美丽,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恬静的氛围。
五、着意延展:感受风格美
不同风格的诗词,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诗词教学应通过联系并赏读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相关诗句,去领略各有千秋的风格美。比如,教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当赏读其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为体会词句抒情的巧妙,可让学生在记忆中搜寻写愁的诗句,学生找出的可能有:“自在飞花轻似梦,天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经过类比,学生深刻体会到李煜是巧用生花妙笔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他的“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亡国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蒙上了生动的质感。同时,通过采集、品赏诸多写愁的诗句,学生感受到一腔愁绪经过不同词人的点染,变得情态各异、生动感人。这样的延展互补,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对其他同类作品的品赏能力。
总之,诗词教学绝非单纯的信息传递,绝非应试教育怪圈中只为分数的机械的、苍白无力的诵读和默写。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彻底甩掉套在语文诗词教学上的应试教育怪圈,张扬起传承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大旗,回归诗词教学的本真意义,走进古代文化,走进古人心中,用祖国灿烂优秀的诗词文化,唤醒学生美好的心灵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思维创造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