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斯·维戈·本特松的生平与创作

2008-11-24 10:21陈红岩
大舞台 2008年3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生平风格

陈红岩

[摘要]尼尔斯·维戈·本特松是丹麦乐坛叱咤风云、独树一帜的作曲家,本文对本特松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进行了论述,从而归纳出这位丹麦音乐巨匠所具有的音乐风格特点,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他的音乐作品奠定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本特松;生平;创作特点;风格

尼尔斯·维戈·本特松(Niels ViggoBentzon 1919-2000年)是战后丹麦乐坛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坚定不移地创造和探索着各种音乐风格,并拥有大量的作品,总数超过了630部。在这些伟大的作品中有14部是交响乐。其中第四部《蜕变》为其事业上的里程碑。钢琴协奏曲七首,奏鸣曲十一首。此外还有歌剧《浮士德三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弦乐四重奏九首和其他室内乐,以及康塔塔《您好,马克斯·恩斯特》等。事实上,很少有人对尼尔斯·维戈·本特松的音乐作品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因为他的作品数量之大的确令人惊叹。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作曲家,本特松凭着出众的音乐天赋和创作能力,积极投身到了振兴丹麦现代音乐的行列当中去。

对尼尔斯·维戈·本特松来说,创作就像呼吸一样,如果不创作,他便不能生存。这是自作曲家开始创作直到去世之前绝大部分时间里所做的事情。虽然他更喜欢运用钢琴进行创作,但实际上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可以写作,因为他具备这个能力。而且如果需要的话任何东西他都可以用作谱纸。1964年他的小儿子出生,在紧张而又兴奋的14天里他写完了整部钢琴曲op.157,这期间他运用了一切能够运用的东西来写下从头脑中闪现出的许多主题,象谱纸、购物纸以及火柴盒等等。正因为他所具备的这些特点——非凡的创作能力、无时不刻的创作欲望、不受特殊的外部环境影响的独立性——使他在丹麦乐坛中独树一帜、独一无二。

可以这样说,本特松从1919年8月24日一出生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母亲这边来说,他成为200多年以来丹麦最显赫的音乐家族中的一员,他的母亲钢琴家卡伦·本特松是德裔约·厄恩斯特·哈特曼的后代J.P.E.哈特曼的孙女。从他父亲这边来说,他的堂兄们象作曲家约根·本特松和长笛演奏家约翰·本特松也都是丹麦乐坛的著名音乐家。本特松在孩童时代曾跟从爵士乐钢琴家李欧·马特海森学琴,后来于1938-1942年到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专业钢琴、管风琴演奏和音乐理论,并于1943年举办第一场钢琴音乐会,从此开始了他的演奏家生涯。之后,从1950-1988年,本特松在哥本哈根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分析课程。

本特松是以作曲家的身份得到公众普遍认可的,40年代初期他被冠以丹麦最有前途的年轻作曲家的头衔。1941年,本特松创作了一部他早期的主要作品,为钢琴写的一首托卡塔op.10。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即兴创作的幻想性和略带疯狂的特点同材料、形式、音调的具体运用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评论家们称赞他为一位“可以期待创造出与众不同音乐的作曲家”。1947年举行的ISCM音乐会中演奏的钢琴组曲OP.38,让本特松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国际关注。这场音乐会曲目众多,其中包括很多丹麦现代音乐的典范之作,主要是钢琴作品。本特松不相信浪漫的“灵感”观念,而更注重如小溪般缓缓流淌的“创作过程”。他超强的创作能力自然孕育出无数意味深长的佳作,当然,也因其作品数量之多难免出现一些略显杂凑的音乐。本特松坚持理性创作,他的很多作品可以很好的概括为“冻结的即兴创作”。

作为钢琴家,本特松不断在丹麦和其他各国举办音乐会,被评价为独树一帜的钢琴作品诠释者,无论那些作品是属于他自己,还是属于贝多芬、勋伯格、亨德米特和哈特曼。本特松在早期曾受到亨德米特、勃拉姆斯、尼尔森和一些丹麦老一辈作曲家象堂兄约根·本特松的影响,后来又受到勋伯格的影响,成为其追随者。但他的音乐仍然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并在战后时期丹麦乐坛中占据不凡的地位。本特松的创作采用调性但手法自由,直到1960年以前,很多作品中都运用全音阶,偶尔使用双调性。和声饱满坚实、结构复杂,作品中运用古典和浪漫时期的曲式和体裁,有时也会出现巴洛克风格,变奏技术和奏鸣曲式是他常用的创作模式。

本特松在保持这种基本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着各种探索和尝试。例如,在1948-1955年间,本特松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变形技术为原则的创作中,特别是在1959-1962年期间,他针对作品中创作语言的现代化而加大使用色彩和声,并显示出受新维也纳乐派(尤其是阿尔班·贝尔格)的激励而使用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的趋向。“但他最终没有成为序列主义者,而是运用各种技巧来表达他自己的乐思。他的音乐听起来是无调性的,但结构深层从未脱离调性的原则。”本特松仍然坚持着调性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他在评价自己60年代的创作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的话,那就是没有打破音乐传统规范。相反,我对规则非常感兴趣。”1964年,作品号为op.159的《十五首二部创意曲》诞生了。作品在继承传统复调音乐结构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现代作曲技法,将古典的形式与现代的精神加以完美结合。

19世纪60年代,本特松在爵士乐、流行音乐的开创与创作实践中,也起到了带头作用。另外,本特松除了作为作曲家、演奏家、教授外,还是一个活跃的音乐评论家。他于1943-45年与丹麦音乐杂志建立了永久合作关系,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评论。他还撰写了以下几本书:教科书《十二音技术》(1953),六篇音乐评论(1954),《贝多芬》(1970)和《保罗·亨德米特》(1997),六十年代还出版了很多诗歌,短篇故事和小说等。不夸张地说,本特松自1960年起及之后的几十年里,在社会活动、文化传播方面他比其他任何一位丹麦音乐作曲家都著名。

多年来,本特松的这种与非传统艺术环境的联系及其强烈的媒体意识,使得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媒体大肆报导、讨论的重点。这些不可避免的模糊了他作为一位“严肃的”作曲家的身份,致使多年来公众对他的态度也是矛盾和不确定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那丰富多变、不拘一格的音乐风格特点。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誉为战后丹麦乐坛“三剑客”(霍姆伯,科佩尔和本特松)中的一位。

本特松被誉为丹麦乐坛的巨人,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数量之多令人瞠目。本特松是一位追求艺术自由的作曲家,他坚定不移地探索各种风格与流派,最大限度地挖掘作曲技术的可能性,因为社会需要发展,艺术同样需要发展,艺术在新的时代必然寻求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他还广泛吸收二十世纪出现的各种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并运用到作品中来,是一位国际化的音乐家。虽然作曲家已于2000年逝世,但他留给我们无比丰厚的音乐财产,大量大型、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生平风格
赠方瑶
曾巩生平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张谦宜生平及著述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