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媛
[摘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在音乐界素有“音乐诗人”之称。本文以其获首届金钟奖的三首艺术歌曲《桥》、《家》、《盼》为例,重点从题材选择、旋律特色、钢琴伴奏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中的抒情性音乐风格。
[关键词]陆在易《桥》;《家》;《盼》;音乐风格
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多种音乐体裁,《桥》、《家》、《盼》是其代表性艺术歌曲。这三首艺术歌曲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其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可以组成一个“民俗性小品”,作曲家用质朴、凝练的创作技法与简约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种真挚感人的艺术境界。笔者从作品的题材选择、旋律特色、钢琴伴奏等角度人手,重点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抒情性音乐风格。
从创作题材来看,《桥》(于之词)创作于1981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陆在易以乡村普遍的“桥”为题材,表现了水乡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做人间桥一座”。朴实自然的歌词与抒情吟唱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象,以此来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盼》创作于1988年,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艺术歌曲,在1988年那个年代,“回来吧,曾给我活力的身影,回来吧,曾给我生机的颜色……”,抒发了主人公真诚盼望感情的回归和亲人团聚的深情,将普通人对亲人回归的愿望谱写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愿望。《家》是一首带有淡淡忧愁的思乡曲,所描绘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所苦苦思念故乡的那个家。“家像那太阳远远地暖,家像那月儿高高地挂……家是那燕子回归的巢,家是那儿女思念的妈……”在《桥》、《盼》、《家》中,陆在易先生以“爱国、思乡”为主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深邃的意蕴,是人们世世代代不可缺少的抒情题材。
旋律是一首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音乐艺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旋律。从旋律特色来看,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色和浓烈的抒情性。他擅于从民族音乐中挖掘有价值的旋律色彩,加强作品风格上的抒情性。《桥》是一首民谣化风格和江南民歌韵味十足的艺术歌曲,音乐遵循无声调性音阶为基础的原则,旋律以级进为主,体现了江南民歌的流畅、柔美的旋律风格。在《桥》中多处运用了辅助型倚音装饰,这与江南民歌讲究倚音装饰润腔的特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尽情展现作曲家的抒情风格。《盼》歌曲开始和结束的“回来吧”是典型的宣叙音调动机,主题以两个宣叙性动机与抒情性的旋律的强烈对比,形成召唤性的情感期待,充分表达了主人公真诚期盼感情的回归和亲人的团聚的真挚感情。《家》的旋律结构是七声羽调式,但不再是纯粹的民歌风,而是由民间素材提炼出来的新音调,质朴中透出新意,平实叙述中渗透着深情。作曲家将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山歌、摇篮曲、民谣等风格的旋律,变化式的引入到自己艺术歌曲的旋律创作中,不仅使旋律简洁流畅、清新自然、更将熟悉的民族化旋律让听众在瞬间听觉中就能够对旋律片段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钢琴伴奏声部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在易的艺术歌曲的钢琴部分富有创造性,精细的钢琴伴奏织体写法、“字句描绘”的表现手法。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使得伴奏部分和人声旋律部分交相辉映尽显抒情风格。歌曲《桥》使用了分解琶音的伴奏织体,特别是前奏中,柱式和弦分解琶音的贯穿让人眼前呈现出波光粼粼的画面,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桥上。在歌曲的第二乐段,作曲家用如水般自由流畅的分解和弦音型和疏松的和弦节奏,勾勒出了一幅江南水乡居民悠然自得、轻松和谐的生活情景。在《盼》这首作品中,自始至终以六连音的分解和弦琶音作为钢琴伴奏的主要音型。这些极富动律感的音型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热切盼望感情的回归和亲人的团聚的深情。而且陆在易在两次“回来吧”之后,分别使用了一个四分音符分解柱式琶音和弦,仿佛是对亲人呼唤的遥相呼应,与人声旋律融为一体,更加强烈的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歌曲《家》中,陆在易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创作新的与众不同的和声语言。在前奏上,安静平和的叙述乐段配以长音和弦进行做伴奏声部,激情涌动的抒情乐段伴奏织体以柱式和弦为主,增强音乐的厚重感,表现出对家的眷恋。
通过对这三首艺术歌曲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题材选择、旋律特色还是钢琴伴奏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民族色彩。陆在易的声乐作品是抒发人性情感、反映时代脉搏、立足民族根基的艺术精品,对其作品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为声乐演唱者完整演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神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