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第一次失业鲜为人知的经历

2008-11-05 07:23苗体君窦春芳
钟山风雨 2008年5期
关键词:许寿裳绍兴人讲义

苗体君 窦春芳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生前在外地工作、学习时,别人问他籍贯,他总是含糊回答道:浙江。鲁迅为何不愿意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是绍兴人呢?原来绍兴人在全国满天飞,到处都是,有一句俗语说“麻雀豆腐绍兴人”,把绍兴人比作“麻雀”“豆腐”。还有就是明清时期,绍兴籍的师爷遍布全国各级衙门,所以民国时期的人对绍兴人很有成见,梁实秋曾经骂鲁迅“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就是因为“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

此外,鲁迅对浙江的省会杭州也一直耿耿于怀,为此,过去有人推测是因为有一个浙江人在杭州冒鲁迅的大名激怒了鲁迅。事情是这样的,1928年1月10日,上海政法大学女学生马湘影在杭州孤山,遇到一个自称“鲁迅”的人,临别时,这位自称“鲁迅”的人还答应马湘影今后可以写信求教他,天真单纯的马湘影信以为真。一个月后,她果然写了一封信给“鲁迅先生”,鲁迅收到信后,当即复信说“我不到杭州,已将十年,决不能在孤山和人作别,所以她所看见,是另一人”。鲁迅还写信托杭州的青年朋友许钦文去调查一下,原来那个冒名“鲁迅”的人叫周鼎夏,是杭州松树场小学教师,而且神经不正常。看来,鲁迅为一个精神病人而对杭州人耿耿于怀也是站不住脚的。

鲁迅到底为何对自己的家乡有成见?如果你认真查阅鲁迅的工作履历,你会发现鲁迅一生中换过6次工作,依次是在杭州教书、绍兴教书、绍兴教书、民国教育部任职、厦门大学教书、中山大学教书,其中在浙江有过三次失业的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第一次失业,使鲁迅一生刻骨铭心。

鲁迅是怎样教书的

鲁迅1902年赴日本留学,4月4日抵达日本横滨,后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弘文学院毕业后,他本应该学习采矿冶金的,但由于名额限制,只得改学医学,进的是仙台医专,鲁迅也是这所学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物以稀为贵,鲁迅获得了免费入学的待遇,但鲁迅后来离开了这所学校,他没有取得学历。1909年阴历6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当时他的好友许寿裳比他早两个月回国,已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监学(即教务长),许寿裳也是浙江绍兴人,1902年秋,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时与鲁迅相识,遂成终生挚友。经许寿裳推荐,鲁迅到该校任教,担任初级师范的化学教员和优级师范的生理卫生学教员,兼任日籍植物学教员铃木寿的助教,当他的课堂翻译。

浙江两级师范位于杭州的下城,原是浙江全省秀才考举人的旧贡院,科举废除后,按照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图样重新建造,1908年春开学,学校分“优级”和“初级”两部分,优级培养中学师资,初级培养小学师资,两级师范的监督是沈钧儒,教员除日本人外,多数是日本留学生,民主空气比较浓厚。

这一段时间,鲁迅每周要上课20节以上,而且鲁迅教课,从不看讲义,侃侃而谈,讲话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容易记住,因此他教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

原因之一是自编讲义。据许寿裳回忆:“鲁迅教书是循循善诱的,所编的讲义简明扼要,为学生所信服。”鲁迅所教的两门课程,都是用自编的讲义授课的。鲁迅编写的《化学讲义》至今已经找不到了,自编的《生理学讲义》分两册,鲁迅自己保留的一部,讲义的封面有许寿裳题字:人生象斅,该书现藏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唐弢编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于1952年出版,收录了《生理学讲义》,该书共占248页,长达11万字,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学、解剖学和卫生保健的知识,讲义中还附有鲁迅自绘的插图72幅,附表5个,末附14项实验,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生理卫生学讲义之一,该讲义文字精练,科学性、系统性都很强,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原因之二是课堂气氛严肃。鲁迅教生理学时,曾应学生的要求,加讲生殖系统的内容,这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当时全校的师生都惊讶不已,鲁迅却毫无顾忌地去上课。上课前,他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在他讲授的时候,不许笑。他曾对同事们说:“在这些时候,‘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的人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破坏了。”这次教学效果极佳,别的班的学生,因为没有听到,就纷纷来向鲁迅要油印的讲义,鲁迅就指着剩余的讲义,说:“恐怕你们看不懂,要么,就拿去。”他还鼓励学生要敢于解剖尸体,为此,鲁迅还向学生介绍自己学医时解剖尸体的体会,据当年鲁迅的同事夏丏尊在《鲁迅翁杂忆》中说:“据他说,他曾经解剖过不少的尸体,有老年的,壮年的,男的,女的。依他的经验,最初也曾感到不安,后来就不觉得甚么了。”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没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根本做不到的。

第三个原因是鲁迅非常重视调查研究。铃木用日语上课,而且不发讲义,上课时讲一句日语,就由鲁迅把这句日语口译成汉语,有时铃木偶尔讲错了,鲁迅在翻译时就代他纠正过来。遇到学生在课堂上向铃木提出问题,有的提得不当,鲁迅就直接处理了。翻译这个差事是不容易做好的,但鲁迅却做得很好,受到学生的赞扬。绍兴鲁迅纪念馆现在还保存着一本学生根据鲁迅的口译记的植物学笔记,封面写着:“铃木先生讲述,周树人先生通译,受业蒋谦笔记。”由此可见,鲁迅中、日文基础都是很扎实的。

为了帮助铃木教好植物课,鲁迅认为应该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自然界去接触植物。所以他常带学生到葛岭、孤山和北高峰一带去采集植物标本,回来后就忙着把采来的植物做整理、压平、张贴、标名等工作。

据吴克刚在《谈鲁迅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中记述:有一次,在采集标本的途中,学生看到路边一株开着小黄花的植物,就指着问铃木:“这种花叫什么名称?”铃木答:“一枝黄花。”学生听后以为铃木不懂,竟然哄然大笑,鲁迅就很严肃地对学生说:“我们做学问,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不能强不知为已知,不论学生或老师都应该这样。你们可以去查查植物大辞典,刚才这种植物属于菊科,有图可以对照,学名是叫‘一枝黄花。”

鲁迅离开学校的三个原因

受学生欢迎的鲁迅,为何要离开学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学生的恶作剧,使鲁迅丧失了对教育的激情。在实验课上,学生的两次恶作剧使鲁迅在心中开始怀疑一切,而且对任何人开始都不信任了,也使鲁迅对教育失去了热情,而后,开始思考离开两级师范学堂。第一次是鲁迅上化学课讲硫酸时,鲁迅反复认真的告诫学生硫酸的腐蚀性强,若是皮肤上蘸到一点,就会烧伤皮肤,那是非常危险的。但后来在做分组实验时,一个恶作剧的学生还是用竹签蘸了一点硫酸在另外一个学生的后头颈上点了一下,这个学生立即用手按头颈,连声叫痛,鲁迅当时就震惊了,他马上过去给叫痛的学生搽药止痛,同时批评了那个恶作剧的学生。

另外一次,是在课堂上做氢气点燃的演示实验,俞芳在《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一文中记述到:当时,鲁迅把烧瓶中的氢气和实验仪器拿进教室时,才发现没有带火柴,鲁迅只好对学生们说:“我回去取火柴,你们千万别去碰这个瓶子,瓶子一旦进了空气,再点火就会爆炸的!”当鲁迅拿火柴回到教室,一点火,那氢气瓶“嘭”地就炸开了……这时候,鲁迅才发现,坐在前面两排的学生早已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了,面对学生如此的捉弄,鲁迅惊呆了,学生的这一行为真的让鲁迅无法想象,说他们年幼无知罢,可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早已超过了30岁。由此可以推断,鲁迅当时难过的心情,面对这样一群学生,鲁迅哪还能继续给他们授课哪?多年后,鲁迅在北京还多次提起这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情。

二是鲁迅领导的驱赶校长夏震武的“木瓜之役”。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当时的一所新式学校,校长原是沈钧儒,教师中留日学生有10多人,许多人在国外都参加过革命活动,所以校内民主空气比较浓厚。1909年10月,沈钧儒被推选为浙江省谘议局副议长一职,浙江巡抚增韫就派夏震武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一职。夏震武是个封建顽固派,到校后,他就对学生“训话”,攻击革命,咒骂革命党。他还用当时官场下属参见上司的“庭参”礼节,要求教员按品级各穿礼服到礼堂向他“参见”。鲁迅等教师对夏震武的横霸无理,十分气愤,并拒绝“参见”,坚持要夏震武到会议室来见面。双方矛盾激化,不久,全体教员辞职出校,鲁迅等住校的10多个单身教员随带行李物品全部迁住到湖州会馆。教员辞职后,进步学生起来声援,省内教育界和京沪报刊也纷纷表示支持。浙江巡抚增韫只好同意让夏震武去职,由提学使袁嘉谷暂时兼任两级师范校长。在这次斗争中,鲁迅与许寿裳等起了主要作用,“木瓜”,是杭州俗语,指木头木脑、不懂事理的人,所以鲁迅等人叫夏震武“木瓜”,对于回国后参加的这场斗争,鲁迅称它为“木瓜之役”。“木瓜之役”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夜,对教育界的民主运动有相当影响。

三是鲁迅蔑视学校中无聊的教师。当时在杭州拱宸桥,有日本的租界,那里开设妓院。星期六下午,少数无聊的教师就去逛妓院,对此,鲁迅很有意见,批评这些人说:“拱宸桥是我们中国的地方,让日本人占去了,在那里设妓院,糟蹋中国的女性。你们不以为耻,为什么还要去那里寻欢作乐?”就这样鲁迅在杭州仅仅当了一年教员,便离开了。

猜你喜欢
许寿裳绍兴人讲义
一个学生的课堂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管窥
A Study on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范文澜译《沁园春》
“旒其”即许寿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