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雄
1984年,经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保姆钟兴宝的介绍,我按图索骥把一份刚采写完毕的报告文学《在宋庆龄身边》寄给了原中国福利基金会上海托儿所所长沈粹缜妈妈,请她审阅与指正。当年钟兴宝就是在沈妈妈的推荐下,来到宋庆龄身边工作了近27年的。钟兴宝告诉我,沈粹缜与宋庆龄名誉主席有着深厚的友情,她除了担任中国福利会顾问,还担任宋庆龄基金会的名誉理事。
稿子寄去了上海康平路,我的心里忐忑不安起来:听说沈妈妈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她有精力与时间来阅读一个素不相识的毛头小伙子的文章吗?与我已成忘年交的街邻钟兴宝安慰我说,沈大姐待人真诚热情,平易近人,一定会认真处理我寄去的稿子的。她还说,自从首长(宋庆龄)逝世自己离开北京后,沈大姐曾多次提醒她要在有生之年里尽快把她在宋庆龄身边近30年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献给广大读者。我听了,心中这才释然。
出乎我意料的是,才过了一个星期,凝聚着我与钟兴宝几个月心血的稿子又回到我的手中。拆开一看,不少稿笺上沈妈妈都用蓝色圆珠笔一笔一划地作了修改与调整,有些记录真实、描写动人的句子下面还用笔连续画上了圈圈。更令我激动的是,沈妈妈在稿件中还夹了封亲笔回信:
汤雄同志:
你好。来信与来稿均已一一拜读,文章写得很好,真实、流畅,感人的地方也不少。相信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后,一定会对宋庆龄同志的日常生活一面了解得更全面,更具体……
看得出,你是一个勤奋而又有着较好的文学功底的年青人,望好好学习再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顺祝
撰安
沈粹缜亲笔
1984年5月12日
当时,我既高兴又感动,将原稿誊清后便投到了《北京晚报》。该报于是年6月10日起即开始连载。
任务完成后,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对沈妈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沈妈妈是近代苏州刺绣艺术家沈寿大师的亲侄女,同我还是苏州木渎镇同乡呢!她本人早年投身中国革命,是一位与宋庆龄、何香凝等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并肩作战过的伟大女性。她的丈夫是我国一代新闻先驱邹韬奋。韬奋先生积劳成疾逝世后,沈妈妈就毅然把两个儿子送到解放区,从此和长子邹嘉骅、次子邹嘉骝长期分开。邹嘉骅不是别人,就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邹嘉骝后来也改名为邹竟蒙,曾任国家气象局局长。留在沈妈妈身边唯一的女儿邹嘉骊,也在母亲的熏陶与指点下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在上海《文艺报》担任领导职务,直到1994年才离休……当年,沈妈妈一人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抚养成人,引导他们先后投身中国革命,自己则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丈夫未竟的事业中去。建国后,她又担任了中福会托儿所所长与上海妇联领导工作,把自己的晚年全部贡献给了我国的妇女儿童福利事业。尤其令人欣慰与感动的是,已是95岁高龄的沈妈妈还热心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于1996年2月亲自向北京荣获韬奋新闻奖的新闻工作者们发去电报,表示衷心的祝贺。
晚年的沈粹缜妈妈虽说年事已高,然思绪清晰一如当年。《新民晚报》记者张智颖1994年初曾采访沈妈妈,老人家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7月24日是邹韬奋逝世50周年,1995年11月5日是韬奋100周年诞辰纪念日……沈妈妈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1995年韬奋诞辰100周年之际完成《韬奋全集》的出版工作。邹韬奋一生在进步文化事业上不倦地探索、奋斗,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撰述。韬奋逝世后,曾先后出版过《韬奋文集》、《韬奋选集》,但从未有过《韬奋全集》。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完成了这部全集的出版工作。
人老了,特别思念不在身边的亲人,沈妈妈何尝不惦念远在北京的两个儿子!每隔十天半个月,若北京不来电话,她就要离休在家陪伴自己的女儿邹嘉骊拨通北京的长途电话,然后亲自拿起话筒与儿子拉拉家常。身为国家副总理的邹家华尽管公务繁忙,也同样思念母亲。1994年5月,他访美回国途中在上海停留一夜,第一件事就是去母亲的寓所,把保留完好的夏威夷花环恭恭敬敬地套在母亲的脖子上,然后陪母亲下棋游戏……
1997年1月12日,沈粹缜妈妈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永远离开了我们。每当我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只要一想起沈妈妈,翻阅起沈妈妈当年的来信,我的内心就会涌起一种无可阻挡的勇气与信心。10多年来,我就是凭着这种信心与力量走遍大江南北,遍访曾在宋庆龄身边工作过的女佣、卫士长、秘书、花匠、厨师,先后撰写出版了《宋庆龄与她的三个女佣》、《宋庆龄与她的卫士长》、《宋庆龄与她的秘书们》、《宋庆龄与她的管家们》这四本一套的系列丛书,通过宋庆龄的日常生活细节还原了一位血肉俱丰、情义双全的伟大女性的形象,及时挖掘和抢救了一批极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