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和众
一、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前提切入
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篇课文少则一课时,多则几课时,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绝大部分语文知识是通过课文学习而获得的。而我们教授的每篇课文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目的的确定和情感的定位结合起来,那么,教学目标就成了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审美理想。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对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使之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口”。例如,我教丰子恺的《杨柳》,就是选择确定“杨柳的本质特征”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以杨柳为题材的诗文很多,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可以说杨柳成为文人笔下长久不衰的歌颂对象。而丰子恺的《杨柳》之所以为人所称道,并被选入教材作为范文,就是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别人不曾选择过的角度——那就是柳树的“下垂”所显现的谦逊。它懂得大地是其生命的源泉,因而它“高而不忘本”最能象征春天的神韵。丰子恺对杨柳的感悟让人耳目一新,他借杨柳来抒发一种平凡、朴实、谦逊的人生追求,并借歌咏杨柳来颂扬那些具有杨柳品质的人,讽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人。我们正是在作者对杨柳的本质特征的阐释中感受到了杨柳的美,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这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杨柳的特征来写,读者也抓住杨柳的特征来读,作者和读者通过杨柳的本质特征和象征意义而产生共振的审美效应。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就会深刻领会怎样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进行描写和阐释,怎样使这些特点鲜明具体地表现出来。
二、从导语切入
导语体现了自我目标情感的定位。我在教《故都的秋》时是用这样抒情式的导语切入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风、花、雪、月景物的变化往往会引发文人悲秋伤春的情怀。这时用投影机打出一些“乐秋”、“悲秋”的诗词文章,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陆游的《秋声》、刘禹锡的《秋词》以及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然后深情地朗诵。学生在浓浓的秋意中了解到“秋声”、“秋色”、“秋景”的传情效果,此时,再转到《故都的秋》,和同学们一起品味本文与其他诗文在意境上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去体会《故都的秋》中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义。”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可以用饱含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去撞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带领他们走入你所导向的领地。
三、从“文眼”切入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中特别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许多文章(特别是散文)都有文眼。语文教学如果想迅速地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感氛围中去,让学生尽快地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文眼”切入,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我教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是这样切入的:先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对文章题目进行品评,深入体会“绝版”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周庄的情感。当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时,大家都被“点缀着些许红色绿色灰色和白色的朴素色彩,清凌的流水、钥匙般的小桥、空灵的窗子和妩媚景致,以及斜斜的晨阳下半晦半明的朦胧感觉”这种江南古镇的风韵深深陶醉了。对周庄这位“绝版”的“江南古典秀女”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爱恋;对周庄可能会步“苏州的毁灭”的后尘,成为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绝版”古镇表示深深的担忧;对作者反复咏叹周庄的自然朴实、纯秀古典的赞词表示理解和认同。整堂课,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品味和老师指导、点拨,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更透彻地理解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从现代教育技术切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文教学的切入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我们为课文教学选择“切入口”时,也应大胆地吸收、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我教《将进酒》时选用了听录音磁带切入,让学生深深地体味诗人浓郁激越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荷花淀》时,选用了在投影上列出《辞海》中有关“战争”的诸条解释切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往所看过的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及影视作品,从对比中去领会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教《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则选择了录像片《水浒传》中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镜头切入,使学生更具体、直观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四职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