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改文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分析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的分值呈不断上升趋势,题型千变万化,但考查的重点集中在语言的两端:思维和表达。作文考查更是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维深度、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全面提高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元认知的角度来说,必须从根本上建构人的智能素质结构,开发大脑语言功能区中人的说话潜能,以说促思,以说代写,通过说话训练来促进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把口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作为作文训练乃至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生长点,其理论依据及策略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能力结构要求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全面发展
大脑整体功能的开发依赖于各部分功能的优化,说话能力沟通思维和表达,既使思维由内隐模糊的片断转化为外显、清晰的思想意识,又为书面语言的深加工打下了基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建立起整体性的观念,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检测:一是说,二是写。让学生说是为了了解其想的状况,使其思维从模糊、隐蔽、零碎和感性走向清晰、显豁、条理和成熟,由无意识转向潜意识再转向有意识。同时,说比写更经常、更直接地存在于人们的学习活动和各种交往过程中,是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对话方式;写比说更进一步,认识上的模糊点、未知领域在写的过程中会全部暴露出来,这将迫使主体放下笔再去学习研究,直到真正理解才能继续进行下去。如学习过程中的读后感、学习体会、作品鉴赏、人物评论、甚至对材料的提炼概括及解释等,都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不仅使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且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研究作文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会极大提高人们对作文活动和学习关系的认识水平,从而影响到作文教学策略的设计和落实。正如笛卡儿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教育界提出了“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他们认为,学生掌握方法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掌握独立探求新知识的方法,获得不断深造的能力;具有与集体合作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学会在小组中善于讲演,能够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见,“说”在学习环节和作文活动中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已经受到了理论上的重视,可惜在实际教学中,读写训练始终占据课堂的霸主地位,灌输和接受式教学仍然一统天下,而听说活动早已有名无实,沦落为表演课的花架子。
二、认知精制加工策略
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已有信息相联系,形成个体的结构性知识和知识结构,学习者必须对知识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其最有效的方式是讨论和解释材料,这就是认知心理学的“精制”理论。其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因此,成功的语文学习和作文活动应该首先调动全体学生的亲切感、好奇心和探究欲,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有事可想,有话可说,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同时给学生提供上台演讲、发表意见、讨论交流、质疑答辩乃至读文章、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对对联等多种形式的语言环境,促使口语书面语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从而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使其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度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对话中实现思想的交锋、心灵的对抗碰撞和人格的提升,从而达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境界。
几乎在所有的教学中,都存在着最广义的“对话”,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这种对话从方式上看是网状的、多层次的对话,包括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从实质上看具有意义生成性。从这个意义上看,以说“说”为形式的、以对话为本质特征的口语训练已经成为教学最优化的前提和必要保证。如讲《失街亭》这个精彩片断时,学生有很多零碎的感性认识,我的思维切入点是:你知道三国中有多少个关于“三”的故事?你能在《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中发现多少个关于“三”的细节?这个神秘的“三”字蕴含了多少隐喻?能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发现和感悟吗?如桃园三结义、曹氏父子三雄、东吴父子三霸、诸葛氏龙虎狗三兄弟、三英战吕布、三姓家奴、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定三分隆中决策、三江口周瑜纵火、智取三城、三分归一,《失街亭》中的三利、三路、三惊、三嘱、三防、三笑、三劝、三探、三喜、三败、三哭、三责、三思等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探究文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和交流总结来拓展自己认识的宽度、深度和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而且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和学习带来的提升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作文不同水平区别加工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作文是一个多重加工、多重水平的行为,作者既要进行进行总体计划、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加工,又要进行文字表达方面的加工,如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文字、修辞手法、书写甚至标点等。如果不同水平加工同时进行,便增加了作文中各水平间的分配的难度。为了降低作文难度,可以采取不同水平分别加工的策略。具体做法是在计划构思与运笔行文之间加上一个口语表述的阶段。即首先进行高水平加工,解决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因为语文能力首先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其次才是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反映为考虑问题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深刻。在个体独立而且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对话题、材料或题目的认识、结论,形成提纲式的立意,然后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比较和鉴别选择,拓宽思想深加工的角度、渠道和层次,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深层结构,使立意更深刻、更全面、更新颖,并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作文或论文提纲。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学生思维的个性和独创性,不必过分关注语言的规范、文体的标准、句式的完美,要给学生的思想以完全的自由。高水平加工之后再进行低水平加工,即解决形式上“怎样表达主旨”的问题。在此阶段,重点关注的是行文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如顺着拟定的提纲思路接通大脑的“搜索引擎”,按照“名言警句熟语——古今中外名人事例——自然界现象规律——现实生活事例”选择并组织材料;如灵活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技巧“特殊句式引出中心观点——分段分论点举例分析——分层并列或递进强化证明论点——联系现实总结升华主旨”; 如凤头、豹尾、过渡句和排比句段的选择;如语言的加工润色、铺排对比修辞的运用等,力求用最完美亮丽的形式表达最真实深刻的思想。
四、书面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在长期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无论是出于经验还是基于对作文本质的认识,不难发现,在人的语言机制中,口语和书面语能力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尤其是“说”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如“提高了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写的能力;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说的能力的提高。”(张鸿苓)“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语的基础。”(王力)大教育家叶圣陶更是独具慧眼,很早就意识到说的独特意义:“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成效亦将减损。”“必须认识到看书读书就是听他人说话——用眼睛从书面上听他人的话,作文其实就是说自己的话;读和听是同一回事,写和说是同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光顾读和写。”
互借策略集中在两个方面:借助口语优势进行书面表达——口述后笔录;借助书面语优势进行口语表达——笔录后口述。在教学实践中,口述后笔述与笔述后口述都不是简单的单向性操作方式,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活动过程。它利用口述与笔述相结合的方式,把口述信息量大、但语言结构不够严谨的特点和笔述有较充分的加工时间的特点结合起来,使笔述和口述可以互相借助对方的优势改善自身质量,达到口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双赢目的。这种结合其价值在于:首先,口述后笔述在信息丰富深刻、思维积极活跃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再选择、再加工,使思维的内部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完善,当思维诉诸笔端时会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和完善,比较适合用于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笔述后口述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口述质量,如思维的条理有序,语言的通畅准确,表达方法的恰当得体,尤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即说劣写优的学生的口语水平。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口语表达的现实意义,强调了听说与读写、思维与表达的天然连体关系。也许,在作文难教难学的今天,口头作文会成为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学习的最大价值也许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完成多少成品作文,而是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建构个体完美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品格,实现语文教学“成人、立人”的最终目标。
[作者通联:河南西峡县第一高中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