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专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出发,选好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环节,应用成功的教学模式,狠抓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全方位;多层面;语法知识;语言能力
在中职学校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英语成为学生们难以掌握的学科之一。而它作为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学好英语所涉及的广阔范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更不可小觑。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想社会所想,急社会所急,培养出合格的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这已经成为中专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多年来从事英语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是在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道路上走过来的。通过长年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和对教法的深入研究,本人对中专英语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教材的选择
心理学上讲只有当面临一件困难度在55%~65%的任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内在的潜能。低于或高于这个困难指数其结果都是不理想的。中职学生绝大部分学习基础差,甚至极差,尤其表现在英语科目上更是没有一点自信心。那么在为他们选择教材的时候难度一定要适中,给他们一次寻找成就感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学习教材本身对书本产生好感,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英语成绩。
现在的英语教材之多,不胜枚举。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英国人L.G.Alexander所著,英国朗文出版公司出版)第二册《Practice & Progress》。《New》分四册,由浅入深,编辑了许许多多新颖别致,故事性强,贴近生活的小短文。其中《P&P;》是最关键也最有趣的一册。由于学习者毕竟有一定的初中英语基础,就以第一册作为听力教材,以《P&P;》作为精读的学习起点。总共96篇短文,分四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里课文篇幅逐渐拉长,而单元与单元之间出现的语法现象基本一致。一篇一篇加深印象,但背景材料的难度递增。由最短的100字到最长的一篇200多字,生词量也由开始的5%逐渐增加至25%以上。对于同一难点,滚动出现,一次比一次印象深,一次比一次收获大,我以为这是《New》的最大特点与优点。而《P&P;》涵盖了英语中几乎所有最常用的语法点,被译作《实践与提高》。加上语言生活化,内容趣味化,每一篇都有一幅线条简洁明快,画面生动幽默的插图,很有特色而具有代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确实是画龙点睛之妙笔。相比较以前使用的《英语》这本老教材,学生们更喜欢《New》是显而易见的。就拿同等程度的第二册来比较,《英语》中贴近生活的文章只有三篇,占总篇目的33%,剩下的全是科技类的说明文,如介绍气垫船、自动售货机等等,或是有关登月之行,人类的身体语言……生词也多是日常生活用不到的big words,学生们很难掌握,就算死记硬背,没有使用的机会,过后很快就遗忘了。所以教材不合适,学习者就会觉得费力又没用,又怎么可能坚持学下来呢?因为一二年级还未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属于打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如果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以后的学习将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New》帮助我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材的选择是何等的关键,选择适合的教材便是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 全方位,多层面灌输
语言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人们运用它交流思想。其表现形式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能力又是环环相扣,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会使语言的魅力大打折扣。因此是一项综合能力,它不仅体现了“怎么说”、“怎么做”,还体现了“怎么想”。其中听说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任何人学习语言都是从听说开始的,逐渐发展到读写,这个普遍规律对于非本民族语言也同样适用。
当前社会上普遍反映:英语学了多年,却学成了“聋子”和“哑巴”。许多人答考卷手到擒来,一旦面对实际应用却举步维艰。
为了强调这一听说的环境,我基本上全部使用英语授课。开始时能听懂的人寥寥无几,更谈不上相互交流。于是我申请加大了课时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言适时适量地强化是大有益处的。课上的90分钟集中进行听说训练,以课文为本,所有环节围绕它展开。采用听录音,读课文;根据课文回答问题,作练习;进行小组讨论,同桌一问一答;师生相互问答等方式。10分钟左右的听录音训练是很关键的,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教会同学们怎样去听:听单词的发音,听短句,再进行模仿,语言就是从模仿开始的。这样,70%以上的同学克服了以前的错误发音和家乡音,上课能听懂的人越来越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非常注意控制课堂用语的难度,尽量简单易懂,避免使用复合句和big words,听不懂的部分,可以鼓励同学们猜出它的意思来。
我经常把40人的大班分成8个小组,这样就不至于顾此失彼,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发言、对话的机会。后来又把课桌摆成环教室一周的圆形,允许同学们坐在座位上发言。虽然只是形式上变了花样,却使师生之间的感觉由以前的“对抗型”变成了现在的“对话型”,上课自觉发言的人数一下增加了好几倍。不断地鼓励他们,忽略他们在说的过程当中所犯的语法错误,不为纠错而中途打断正在进行的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同学能达到当堂课复述课文的要求,我也及时给他们亮分,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习者的基础水平有所提高之后,就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做一些略有难度的课外资料的听力、会话练习,通过选择和判断对错来进行检验,彼此复述时相互补充,无疑进一步增加了听与说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模拟的实境训练,让他们认识到能够用英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听懂外宾的问候并作出相应的回答,帮助外宾选购物品,欣赏电台或电视台的英语节目等等。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但一张嘴说却漏洞百出,令自己都啼笑皆非。这时候就出示一些模式性的范文,要求同学们课后根据范文准备对话,对话人数自定。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毕竟是自己的语言,也考虑到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做report,内容不限,可长可短。全班对做出内容有意义、语句组织基本通顺的report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一位同学最初只能说不到5句,再想说就没词了。我就教他多听别人说(包括听磁带),多看课外书,比如《英语画刊》(高中版),多背多记好句子。慢慢的他说得又多又好,于是就让他在班上介绍经验。因此带动了许多同学,使得这课堂上的10分钟精彩纷呈。这样做的另一个结果是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实际掌握的词汇在1,000条以上,最关键的是不只是词汇的积累,而是学会了使用英语,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 学习语法知识与培养语言能力并举
在多年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偏颇和失误。现在已有共识:教学中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轻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比较普遍的。但从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来看,英语学习不应当单纯地学习语法知识,而应更多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语法教学就一点没有用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语法教学是为培养语言技能服务的。这些语言的实践活动是靠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象我们学习母语时的单纯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一个度,既要反对把英语课讲成单纯的语法知识课,忽视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要反对把基础知识丢在一边,盲目实践。那种非此即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在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语言点的讲解与训练,害怕打断听说的进行,往往一带而过,就会使课文的难度加大,使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不够深刻。接下来就会产生诸如:对话做得肤浅,词句重复,语法错误明显,在写作项目的训练上停滞不前等不良后果。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法知识的学习是达到举一反三,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减少错误的惟一途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做到能在听、说、读、写中正确运用英语来进行交际。当然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这个分寸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状态的,需要我们这些英语教学第一线的人不断去总结,去探索,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如果回顾一下从20世纪初到90年代的历史,不难发现英语教学法走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我认为提倡一种新的教学法是一种挑战,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来鉴定和完善,但是提倡新的就完全否定旧的也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我个人的看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完美的,似乎每种方法都会有一点真理在闪光,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博采众长才是聪明之举。
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没有最好,只有越来越好。以上是我这十几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粗浅的见解,愿与同行们共勉。
【参考文献】
[1]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C].商务印书馆,1998.
[2]章之光.心理学[M].
【作者简介】李晓飞(1971- ),女,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