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古人写诗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读诗,也应该咬文嚼字。
首先要“咬”“嚼”的当然是“诗眼”。
好诗多有“诗眼”。诗眼者,诗歌之灵光汇聚的核心词语也。打开这个词语,便可以触摸到诗人之心跳,窥见诗人之心境,进而测量到诗人之心温。“诗眼”既可以是具有点题作用的关键词,也可以是具有独特的辅助诠释功能的“第三只眼”。擦亮“诗眼”,就是找到了诗歌教学的主题,找到了解读诗歌的曲径、幽径、妙径。
抓住“诗眼”,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有助于形成诗歌教学“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的格局。深刻新颖的文本解读和自主创造的教学境界都会因此而成为可能。
诗歌多是含蓄蕴藉的文学精品,所以大部分“诗眼”都无痕无迹,教师要巧觅善寻,抓住了它们,“诗眼”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试举几例:
一、以“诗眼”整合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我紧扣“望”字,以五问推进课堂教学。
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
孩子们说,“望”有一种距离感,作者主要不是近看泰山,而是远观;有的说,被“望”的泰山定然是巍峨壮伟之山,如果是细小琐细之物,一般不用“望”。有的说,“望”的主体的心境不一样,必定是满怀敬仰和向往,那才能去“望”;更有孩子说得独到,泰山在诗人的一“望”当中,形象更加高大,生命更加蓬勃,因而诗人的主观情感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
孩子们说,我们望到了一个青春勃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满怀壮志豪情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迎难而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中流激水浪遏飞舟的杜甫……
这时候,老师抓住最佳时机,扣住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巧妙渲染,画龙点睛,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杜甫形象便跃然而出,勃勃于学生眼前了。
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
孩子们感悟出了“望岳”中的“望”中有崇敬、有憧憬,“春望”中的“望”却是痛断肝肠、缠绵悱恻之望。
“溅”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孩子们说此字颇奇,言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泪流如注”已是极度夸张了,泪如何能“溅”?看来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得突然而猛烈,才能以“溅”形容吧!还有很多孩子感受到了“国破山河在”中那个并不起眼的“在”字,读出了压在“在”字下边的凄凉和无奈,在“破”与“在”的鲜明对比中,国将破家将亡的痛苦无言述说。他们还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来印证自己的想法。也有孩子以“庭院深深深几许”来和“草木深”相对比,有孩子探讨了“搔更短”时诗人的心理活动,甚至还有孩子建议诗人把“抵万金”改成“胜万金”。
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
没有!孩子们的回答非常肯定。他们说,杜甫是在望啊!他在望爱妻,望女儿,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国与家的真正的春天。这里的望,是望穿秋水之望!
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
孩子们说,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到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战争的诅咒。
……
二、以“诗眼”提挈教学难点
教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只要紧扣末句中的“悲”字,教学境界全出。
师: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
生:悲。
师:好,细读诗歌,咬文嚼字,看看全诗哪些地方映照了这个“悲”?
生:夕阳迟,夕阳本就给人沧桑的感觉,而且还是缓慢下落的夕阳,这就更加增添了凝重感。
生:还有帘旌一动不动,一切都是凝固的,没有多少生气。
生:诗人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蜀征战的地方,触景生情,容易让人想起刀光剑影、国破家亡。
生:“横分”这个词语让人感觉血淋淋的。靖康之耻应该和此相类似。
生:诗人是“徙倚”,他徘徊,只有心中有心事的人才会徘徊。
生:诗人都“白头”了,和历史的风霜相映照,他真的很悲痛。
师:是啊!其实,当时诗人只有39岁。
生:我从诗人的生卒年月算出他只活了48岁,还
很年轻就去世了,看来他一直生活在忧郁之中。
生:他“凭危”,在高楼之上,让人觉得摇摇欲坠。
师:高楼之上“望远怀旧”的诗人是那么的孤独,岂有不悲之理?
生:木是“老木”,波是“沧波”,也很悲。
师:老木言其没有生气,沧海桑田言其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景语皆情语,字字句句皆和“悲”相呼应啊!
……
三、以“诗眼”凸现教学梯度
以往教《归园田居》,多爱扣住“但使愿无违”之“愿”大做文章,但总觉得有点儿“隔”。隔的原因在于教学的梯度不明显,铺垫不够,导致学生的思路跟不上。于是决定另辟蹊径,寻找“第三只眼”,以求庖丁解牛之效。经过研究,决定落点在“沾衣不足惜”的“惜”字上。
师:除了“衣不足惜”外,诗人“不足惜”的还有什么?
生:不足惜的有以前做官的身份。诗歌开头诗人就说明了自己的身份“种豆南山下”是个农夫,说得不卑不亢。
生:不足惜的有生活环境。“道狭草木长”,环境不算好,但诗人的心情一点儿也没有被破坏。
生:对“夕露沾我衣”也觉得没有什么。
师:诗人除了直接回答“夕露沾我衣”“不足惜”外,再仔细咬文嚼字,诗句中哪一个词别有深意?
生:“沾”字,我感觉到了逍遥自由。
师:是啊,如果是“湿我衣”“浸我衣”,那人的心情就不一样了。
生:不足惜的还有劳动时间的长。诗人早上出发,晚上才回家,工作时间很长,但看得出他兴致很高。
师:何以见得兴致很高呢?
生:“理”字给人秩序井然的感觉,一点儿不慌乱。
生:“荷锄”也给人自由潇洒的感觉,如果改为“扛锄”“拖锄”,那就会感觉诗人一身的疲惫了。
生:“带月”也平添了诗情画意。
生:“归”字让我感觉到了温暖。
生:最为不足惜的是劳动的成果不咋样,“草盛豆苗稀”了也不生气。
师:看来,诗人是自得其乐,种豆之意不在豆,而在——
生:而在山水之间也!
生:而在挥洒情绪也!
生:而在感受自由恬静的生活也!
……
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诗人之不愿违背的那个“愿”啊!
(自评:以“惜”入手,落点到“愿”,教学切入点的改变使教学的梯度明晰了,对学生的引导更有层次性了,教学难点的解决有了依托。这个“诗眼”的选择和确定是有效的。)
四、以“诗眼”拓展解读空间
教《诗经·关雎》教学经历至今让我难忘,“诗眼”的处理方式比较另类,但是这样的探索耐人寻味。
生:老师,诗中为什么要反复地出现“荇菜”啊?它好像根本就和诗歌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师:这就是《诗经》中的“兴句”啊!它是为了引出男主人公对美丽女子的爱慕。
生:可我总觉得这其中有点儿玄妙。
(当时,我很想把教参里关于“兴”的知识大讲特讲,但这个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提醒了我。我决定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师:是啊,我也觉得有点儿玄妙。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探究一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妙?
(学生兴趣盎然,讨论非常热烈)
生:我想,一定是那个青年非常思念心中的女子,可是又找不到借口去看她。于是,就以采荇菜作为掩护,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众笑)
师:哦!你觉得采荇菜的是那青年。
生:我觉得采荇菜的是那位姑娘好一些。自古浣纱采菱都是女的。姑娘采荇菜,多美的画面啊,而且极富生活气息。
生:就是,劳动中的姑娘会更美。
生:其实谁采都不重要,我认为那青年一定在想:那姑娘是荇菜就好了,我可以随意采之,以慰相思之情。
(众笑)
生:(激动地站起来)不!应该是这样的,那青年想:我是荇菜就好了。我多么希望被心爱的姑娘“左右采之”啊!
(众热烈鼓掌)
生:还有个时间问题呢!从“左右流之”到“左右芼之”,这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呢,这说明青年想念姑娘很久很久了。
生:也有可能青年初见姑娘时,姑娘就在采荇菜,所以荇菜就成了姑娘的化身,它是爱情的见证。所以诗人句句不离这荇菜。
……
[作者通联:重庆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