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朦胧意境的一种心理学分析

2008-10-10 11:05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创造者身世锦瑟

周 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意境朦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诗中写了几个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朦胧意象:庄生晓梦、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构成的是一幅不完整的画面。有关此诗的主旨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元好问所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是什么使这首诗意境迷离、旨意深蕴?我认为乃是诗人心中各种“情结”纠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情结”是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情结并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主要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愿望,而是“人的情感深处的结蒂或症结,是赶不走摆不脱,隐隐中存在,暗中袭来的感情‘魔障,它是情感化、心理化的块结,是人生重大问题和意蕴的化身”①。

情结作为心理的内容,它对意境创造所起的作用在于: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受某种或多种情结的影响,在情和景之中注入了某种或多种情结,从而在实境的基础上创造或领悟出虚境,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或者在创作和审美中产生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者使具有意境的作品的审美特征复杂多样。

结合李商隐的人生遭遇,我们可以看到,早年丧父,孤苦无依,加上瘦羸文弱,使他形成了如荣格所说的内倾型性格。在仕途上又陷入牛李党争,一直沉沦下僚,一直处在到处飘泊的状态。时世、家世、身世加剧了他于无意识深处各种情结的形成。可以想见,当他从事诗歌创作时,这多种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地纠织在一起,从而使其诗歌呈现出朦胧的意境。那么这又是什么样的情结呢?

和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李商隐受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又曾经学过道,思想中还有佛的成分,可以说他是儒释道兼而有之。而就其思想中的主导方面来讲,主要是儒家思想,再加上处于宦官篡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这样一个乱世,李商隐形成了一种中国传统识分子所普遍具有的忧患情结。同时,还有一种可称为身世情结的东西在李商隐的心灵深处。这种身世情结包含着他一生不幸的遭遇及志不得伸的忧愤。

身世情结和忧患情结是李商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而李商隐不仅仅是个知识分子,还是一个诗人,一个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的诗人。作为诗人的李商隐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即对朦胧境界的追求和对心灵世界的开拓。然而不管是怎样的追求和风格,归之一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美的追求。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是内容方面的,对李商隐而言可能主要是一种形式方面的。久而久之,在他的个人无意识中形成了艺术家所普遍具有的趋美情结。当然这种趋美情结对李商隐而言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趋美情结必然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锦瑟》这首诗,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李商隐独特的趋美情结造成了这首诗朦胧迷离的表现特征,而由于李商隐的身世情结和忧患情结,又形成了这首诗多义不可确指的内蕴,从而构成了韵味无穷的审美意境。在这里,作为飘泊者和忧患者的李商隐和作为诗人的李商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情结在诗歌意境创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创造主体而言,他首先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其次才是一个艺术创造者。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幸,通过他那敏感的心灵,极易郁积成情结。最终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幸形成的情结和作为艺术创造者所普遍具有的趋美情结融合到一起,一方面使艺术创造者在意境创造中追求外在的情景交融的表层之美,另一方面又力求在表层之美上,融入虚实相生、蕴味无穷的深层之美。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朦胧的意境之美。

————————

注释:

①惠尚学、陈进波等主编:《文艺心理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作者通联:湖北黄梅一中]

猜你喜欢
创造者身世锦瑟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术赤身世考辨
锦瑟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