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原理巧牵移 曲尽其妙话结构

2008-10-10 11:05王建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玛蒂尔铺垫项链

王建明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一人物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在解读小说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尚能由表及里,对玛蒂尔德的戏剧人生,能生发出丰富而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于文章精巧的构思却无法充分感知,觉得这一特点的提出,就好比是“先射箭,后画靶子”,好像生活本是如此、小说本应如此!这样既混淆了生活与小说的区别,又对作品中的结构技巧产生了误读。面对这个理解中的“瓶颈”,笔者试着假借数学的原理,以巧探小说行文结构之妙处,明白作家的“良苦用心”,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假设论证,阅尽人间悲喜

莫泊桑的小说构思精妙,往往开头平稳,中间突转,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发人深思。然而对于作品此等绝妙构思,学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玛蒂尔德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多次“突转”,这绝不是寻常生活态势,而是带有“无巧不成书”的因素,即文学对生活的艺术加工。

为了体会作者这一艺术处理手法,首先可试着作出假设:假设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按惯性延续前行,结果将会如何?结果终将平淡无奇,掀不起戏剧式的波澜。其后,可以进一步采用“正当……时,突然(却)……”的叙述方式重述故事情节,以一个新的角度去感受情节的戏剧化处理:正当她生活清苦而深感痛苦、不幸时,突然收到被邀请参加舞会的请柬;正当她为缺少穿戴而懊恼忧愁时,突然经丈夫提醒借到了项链;正当她陶醉于舞会的巨大成功、快乐时,项链却丢失了;正当她历经艰辛、还清债务时,却得知项链是假的……

一条项链怎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实质上正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使然,在这种种偶然之中孕育了必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使没有这场项链风波,生活也必定会以另一种形式来教训她——这虽然带点“宿命论”的色彩,但何尝不是其性格悲剧的恰当诠释呢?显然,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曲型结构,使故事结局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这样既展现了玛蒂尔德被命运之神抛上峰巅之后又被甩落谷底的曲折经历,在波澜起伏和对比映衬中,昭示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从而收到戏剧性的效果。

二、逻辑推理,明了匠心独具

小说中的情节处理,既是突如其来意料之外,又是真实可信情理之中,且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这也与作者注意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密切相关。对于铺垫之妙,则可借助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些概念来加以明了。

文章共设有三处铺垫,如果把这些铺垫称之为“条件”、项链是赝品为“结果”,对三组条件与结果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结果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正因为这些铺垫有轻重之分,所以如果一概定论为由“因”必然致“果”,难免会让人不能苟同:这只不过是倒推因果罢了。但若借用逻辑推断来审视,其间的因果关系则会一目了然,更让人叹服作者丝丝入扣的匠心。

其一,借项链时,她的女友弗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这一表现,我们难道不能理解为弗来思节夫人确实是个大方之人,或者她们俩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正是因为可以存在这种合理的假想,所以这一处伏笔只能是项链为赝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其二,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假设佛来思节夫人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或者当着朋友的面验看其真假是很不礼貌的举动,她是完全有可能作出这一表现的,因而此处暗示也只应是个“必要条件”。

其三,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一铺垫则为“充要条件”。首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贵重物品一般具有唯一性的铭牌,甚至包括其外包装。老板能根据盒子就能断定自己只卖出这个盒子而没卖出其内的项链,正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假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而弗来思节夫人显然有过“买椟还珠”这一行为。其次,老板是“查看了许多账簿”后作出的判定,其行为的审慎进一步证明了项链为假是铁定无疑的。

当然,本性诚实的玛蒂尔德不可能有如此这般缜密的推究。正是这些悬念、呼应、抑扬等技巧的运用,使小说跌宕起伏,让人读来奇而可信。在领略其结构的精妙之外,更有助于我们去品味玛蒂尔德这一形象,并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我正是骄傲于这样的建筑艺术——拱门合拢得使人看不出城堡在哪里。”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时的这一论述,正说明精心安排作品的结构是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作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因为结构虽是艺术形式的因素,但它不是纯粹技巧的东西,而是作家对内容深刻认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有意识加强对结构美的赏析。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解读千变万化的文学作品时,还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拘囿,这样完全可以跨越学科、巧妙牵移、文理相融,从而增强对名著名篇的艺术魅力的感悟。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县鉴湖中学]

猜你喜欢
玛蒂尔铺垫项链
丢失的项链
我的年度汉字
——宅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出 气
找项链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真心假项链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铺垫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