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万
能够获得珍贵的东西让孩子有一种良好的期待,可以让孩子忘掉劳动的辛苦,发现劳动的乐趣。
我们大人总是让孩子不要在物质上与别的孩子攀比,可大人却总是拿别人家孩子的成绩与自己家的孩子相比。随着物质的丰富,若想让孩子有上进心,即使与自家的收入不相符,也要给孩子买点高档用品,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自己与众不同,让孩子感觉良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物质匮乏的年代,有许多人会尽力让自己衣着洁净,并且尽量与众不同,这样做会让人接受一种心理讯号,让自己感觉重要,提升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就会满足于过着低质量的生活。
高志云生在贫穷小村里,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就被母亲强迫着干体力活。当别的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她必须在家里干活,她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带弟弟妹妹。可她每年都有新衣服穿,当别的孩子也买得起新衣服时,她的衣服的料子是最好的。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可是勤快,不怕吃苦,为她做的鞋比周围的孩子都多,过新年时好看的新衣服让她穿上有尊严感和价值感。这让高志云感觉到她的努力有了回报,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她当然愿意接受最好的东西,即便比别人多干活,她从小养成了事事尽力的习惯。
享有了比别人好的东西,母亲再要求高志云多干活时,她能听得进去,也愿意照母亲说的去做。母亲总是说:“要想比别人多得,就要比别人多干。”慢慢地,高志云明白一点,能够获得珍贵的东西让她有一种良好的期待,可以让她忘掉劳动的辛苦,发现劳动的乐趣。
一件高档的衣服让高志云在相同孩子面前养成了感觉良好的习惯,让自己学会了珍视自己。上中学时,她的书包比周围同学的都好。每次发下书来,她都用挂历纸包起来。她比别人珍视自己的书本,比别人也学得努力。
看到村里有许多人考上大学,她也就向村里最优秀的人看齐。
高志云结婚时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上学已让家里负债,所以他们没有买一件高档衣服,没买一件家具。
在单位上大家都是读公家的报纸,但她丈夫自己订报看,这在他们单位见不到第二个,她觉得丈夫与众不同。80年代末《参考消息》上总介绍国外先进育儿经验,他们把报纸上的好文章都剪下来贴在一个本子上。所以他们养育孩子时,自我感觉要比周围的人科学。他们买的书也比周围的人多,他们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富足感。
当女儿陈溯宁上学时,老家翻盖房子,两家老人都在农村,全靠从地里刨食,弟妹上学都还需要钱,他们没有办法给予孩子更好的东西。高志云记起小的时候羡慕过别人的笔,就为女儿买了派克钢笔和圆珠笔。这种消费虽与他们的收入不相符,但她和丈夫觉得值。
陈溯宁从学校里回来,两眼放光,感觉超好,说新笔特别好用。在学习用具上比别的同学的高档,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她学习的重视,不仅是嘴上说说而已。
高志云无意中发现孩子用好本子当数学草稿纸时,打草稿更加认真,就决定每次都给孩子用好纸做草稿纸。买孩子用的草稿纸花不了几个钱,高志云发现周围同事爱从办公室拿回不用的边角料给孩子用。她不这样做,因为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高志云的老师都说过:“要想记笔记认真,请准备好一点的笔记本。”
高志云第一次兴奋地为孩子买耐克鞋时,陈溯宁穿着新鞋回到家,正好奶奶来城里小住,问鞋多少钱,陈溯宁得意地告诉奶奶,老人接着就不高兴了。为了耐克鞋,婆婆说了儿媳妇好几次,嫌她太不会过日子,说给孩子买高档的东西会把孩子娇惯坏,用高档鞋去讨好孩子不好,孩子一味追求名牌,心理会不健康。
婆婆说她自己的女儿给孩子买笔,没有超过一元五角的,孩子一样写字。高志云不愿和婆婆理论,她是一个成熟而又自信的女人,对于婆婆的批评和挑剔,她不敏感,也不生气,但心里想:“我们的教育理念不一样,笔的质量太差,写字不畅,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花多少钱都补不回来的。俗语说一步领先,才能步步领先,一旦一步落下,十步也追不上。”高志云的丈夫知道后说:“妈,你才在这里呆几天,孩子她愿意怎样教,就随她,我可不是偏向她,我也认为她的教育理念更好一点。”
婆婆来城里时,从没有看到孙女为写作业和儿媳妇吵过嘴,孙女写作业也不用大人督促。孙女特爱惜自己的鞋,鞋脏了总是自己刷洗。
临走时,婆婆把高志云的书悄悄地拿走了几本,想让小姑子看,高志云只装作没有看见。
陈溯宁特别珍爱自己的好鞋,走起路来意志坚定,脚步轻盈,做起事来信心百倍。高志云认为,买高档的鞋反而更省钱,孩子穿着高档鞋舒服,有自信,感受到妈妈的爱。买这样高档的鞋,虽与自己的收入不相符,但孩子穿着好鞋时,妈妈的说教陈溯宁也能听进去了。孩子听不进去,父母讲的话再对再真实也没有用。
陈溯宁理解妈妈工作的辛苦,慢慢学会了自己学习,爱上了学习。当班上的同学都报课外辅导班时,她自己在家里学,比那些上辅导班的同学成绩都好。
该不该为孩子买名牌?高志云认为买名牌既省心又放心,名牌耐用,孩子珍惜,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shen_wanzhen@sina.com
(编辑:沈万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