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唱《渔网会母》

2008-09-27 09:17龙宝玲
大舞台 2008年2期
关键词:黄梅戏渔网唱腔

龙宝玲

《渔网会母》亦称《白扇记》,是黄梅戏之十六本大戏中的精典一出。“当坊会”就是其中一折,也是“黄氏”的一段核心唱段。

我以为,演员要想唱好戏,首先要对该剧种的音乐风格、腔系特点有所了解。黄梅戏的特点是“纯美”,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唱时,应做到“自然、质朴”。其次,对于作品的出处,历史背景也能相应了解。要知道是何人物,在何种情境下,以何种心情来演唱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学唱该唱腔时,我首先对唱腔的结构进行分析。这是段平词类唱腔,有平词、哭介、二行、三行等构成。平词是黄梅戏的主要腔系,其特点是:朴实,自然,泥土气息浓郁;其结构是:四句头,二句一反复,分起板,下句,三句,落板。了解了这些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运用演唱技巧与方法,将人物的情感与该腔系的特点准确的表现出来。

“左牵男,右牵女,娘的心肝,娘的命根……洞庭湖口”是“黄氏”对“渔网”身世背景的一段描述。我对自己的演唱要求是“像讲话一样的演唱。”也就是说每一个字、句都要吐露清晰自如。对于“舌根音、舌尖音、唇齿音”等字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如该段中的舌根音“肝,根”等字,它们的声母都是“g”,这些字头都是靠舌根用劲,才能发出声来的。轻了会将字头“吃掉”,听者有含糊不清的感觉,重了,又会将字咬得很“死”,很显呆板。

又如翘舌音:“我的儿和女”中的“儿”字,很多同学在演唱时喜欢整舌后卷,舌根用力,以为这样才能把字吐得清晰。我认为恰恰相反,只需半舌后卷,气息运到舌面,上颚抬起,这样吐出的“儿”字会很亲巧,圆润方显亲切,才能准确体现“黄氏”对儿子的这份“含在口中怕儿烫”的怜爱。

总之,在演唱时,对词意要理解,字型要分析,某些细节的地方要特殊处理。这样的演唱才会细腻、饱满。既将平词的特点集中体现,又不失平淡。

“二行”和“三行”的演唱是该段的亮点也是难点。亮点是:演员演唱基本功的完美体现;难点是:人物情感的递进和语速加快后的清晰度。怎样才能让观众不看字幕都能听懂我所唱出的每个字呢?我开始了朗读及绕口令的强化练习。起初是空口练习,后来是含物练习,有时练得舌头都打不过弯来,但我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口齿灵敏度。功夫不负有心人,效果终于在苦练了一年后得到了体现。

作为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生活也要有一种非凡的洞察力,并学会思考。也就是说,演员要真的去体验生活。例如,我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学习这段唱腔了,因为当时很小,不能体会人物情感,只知道用音色去塑造人物,并错误的认为,只要嗓子好,就能唱得好。

现在我已为人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演唱技巧与方法也相应有所成熟。由其是这段唱腔从一开始的倒板“小姣儿”到二行尾部的“老爷夫哇”的哭介,我的情感、泪水都是随着气息从体内自然的流淌出来的……

十年磨一剑,《渔网会母》在十年前给了我参赛失败的苦痛,也在十年后给予我“黄梅之星”的至高荣誉。有朋友问我,“十年里你是怎样练唱的?有秘决吗?”我的回答是:“秘诀有,就是喜欢唱,用心唱,不停的唱!”

(作者单位:安庆再芬艺术剧院)

猜你喜欢
黄梅戏渔网唱腔
了不起的黄梅戏
小鱼和网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透视渔网
黄梅戏曲课
为"渔网袜”时髦正名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独创的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