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幸幸 王华倬 雷 慧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健美操设计的基本原则做了初步探讨,着重介绍了湘潭大学健美操课程设计方案主要特点及实施效果。旨在为推进新《纲要》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健美操;课程设计;体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08-03
College Aerobics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actice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Outline
GE Xing-xing1, WANG Hua-zhuo2, LEI Hui1
(1.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Hunan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Using methods of document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it is to discuss the base law of calisthenics designs in universities, and have emphasized the effect having int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scheme in Xiangtan university. Aiming at being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ushing forward the new outline of the course, 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 words: aerobics; curriculum design; sports quality
200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成为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并结合3年的健美操教学实践,对高校健美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做初步探讨,并着重介绍湖南湘潭大学健美操课程设计方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效果,旨在为推进新《纲要》下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健美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健美操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进行相应的加工和改造,健美操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 满足学生需要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课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健美操课程设计也要从此出发把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健美操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遵循生理学、心理学和运动学的有关原理,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和组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容,达到情感与认知、情感与行动整合的目的,以满足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求。
1.2 突出健美操课程内容实效性原则 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至少两项运动项目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感悟和理解体育,而且还要具有参与体育实践的能力,如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欣赏及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能力等[1]。因此,健美操课程设计就不仅要有健美操运动技能内容,还应包括自我健康状况的测量评价、自我生物反馈信息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自学自练、自编自创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健美操课程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从“了解自身需求到选择锻炼方法,到参与体育锻炼,再到监督锻炼效果,最后体验快乐情感”的良性循环学习链,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锻炼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1.3 把握健美操课程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 社会需求是课程变革的直接动力和依据[2]。体育课程既要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品质。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反映。由于健美操运动具有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广泛的特点,因此,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交往需要,培养参与意识,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健美操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健美操运动的独特功能特点,体现为社会发展需求服务。
2 健美操课程设计方案的主要特点
2.1 根据学生需求,明确健美操课程教学目标 新《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要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目标,并着重指出体育课程的两条主线,一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二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在健美操课程学习中,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改善身材和身体姿态、增强抵抗力等四个方面。因此,在确定健美操课程目标时,就要通过分析学生的这些具体需求,整合健康和运动两条主线与目标的对应关系,将健美操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兴趣,掌握健美操运动基本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健美操进行自我健身的能力,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创编健美操能力及组织健美操活动的能力[3]。
2.2 突显目标导向,构建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标统领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编制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在构建健美操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根据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特点,把那些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健美操运动的有关内容,筛选、整合、纳入到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图1),这个体系主要体现了将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套路与实用性、娱乐性强的身体健身法、姿态训练法相结合的特色,并以此特色为主线,增加了心理拓展练习和体育文化教育内容。
整合后的健美操课程依据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将健美操课程内容分为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健身方法、健身保健、健身拓展、健身文化六大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梯度教学。
2.3 划分复合式教学单元,丰富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划分教学单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复合单元是指将几种教材合理搭配在一起的教学单元[4]。本课程方案将健美操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复合单元,以初级班(水平一)为例:第一单元将有氧健身原理、运动量的控制方法与健美操基本技术教学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将音乐基本知识与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套路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健美操基本套路的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了解。第三单元将健身操编排基本方法与健美操技术串联动作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进行健美操学习锻炼的能力。第四单元将人体健康美等有关知识与健美操动作的表现力、身体部位练习的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追求人体美的意识。各单元教学中始终注意健身拓展练习和健身文化内涵的教学,合理地把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起来。
2.4 组织课外活动及竞赛,扩展健美操课程教学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兼有自主性、多元性、灵活性及创新性等特点,将其纳入体育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纳入本健美操课程教学体系的课外活动及竞赛主要包括:定期进行课外辅导,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组织学生健美操协会活动,定期举办健美操比赛及达标赛等。
2.5 实施综合评定,完善健美操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测量和评定,是对实施课程全过程的检验。学习评价是整个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5]。本健美操课程方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包括了体能、知识与技能、运动参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内容,如要求学生自编健身操,对相关知识进行抽查问答等等。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内容除规定套路的考试项目外,还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体育课出勤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及表现情况等按比例纳入评定范围。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口头评价、公开展示、过程记录、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评价的方式既有教师的评定、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
3 健美操课程实践的积极效果
湘潭大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本健美操课程方案,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从2003年至今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健美操协会颁发的《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推广奖》,有1 000多人次获得大众健美操等级证书,其中获得五级证书的有265人,获得六级证书的有80余人。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20余人。92%的学生已基本掌握自编健身操及设计运动处方的能力。通过对健美操班和对照班(仍按旧课程方案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在运动参与、体育行为、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3.1 有利于改善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观 由于本课程方案强调尊重学生的需求,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健美操班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价值观上明显优于对照班。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学习动机首先为自身需要(57.7%),健身娱乐(33.7%)处于第二,学习技术(14.8%)、应付考试(8.9%)分别处第三、四位。而对照班则是通过考试(46.2%),健身娱乐(31.5%),学习技术(24.3%)和自身需要(18.5%)。
3.2 有利于改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频率 问卷调查表明: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健美操班与对照班在30~60 min和60~90 min之间,两班学生无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大学校园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有关。但在参加体育锻炼频率方面,两班学生存在明显区别,(表1),每周固定参加1~2次体育锻炼,健美操班高于对照班,但两组无明显差异;每周固定参加3~4次体育锻炼中,健美操班高于对照班,两组学生存在明显差异(p<0.05)。这反映健美操班学生锻炼频率好于对照班。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在能否客观看待自己并知道自己优劣势、能很快适用环境进入角色等三个方面优于对照班(表2)。表明健美操班学生自我认识、适应环境能力以及通过体育锻炼认识自我的能力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班。
3.4 有利于改善学生与他人相处的态度 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在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勇于道歉、参加体育运动能帮助你与他人交流等几个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并存在显著差异(表3),说明健美操班学生与他人相处状态好于对照班,也说明健美操班的教学人际氛围优于对照班。
4 结 论
新《纲要》的颁布扩大了各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裁量权,但各高校在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须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充分利用好提供给我们的平台,把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和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立足本地特色、本校特色,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是新《纲要》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6.
[2]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90.
[3] 陶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78.
[4] 陶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