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进行基础知识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同样可以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材;创新阅读;写作训练;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核心是文本的阅读,所以,有效利用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因此,在新课改中我们仍然要重视文本的阅读。本文试就该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在文本阅读中落实基础知识
包括字音、字形、成语、标点符号等在内的基础知识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基础知识内容繁琐、知识点多,比较枯燥,因此又是教学的难点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高三的专题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平时的文本阅读中花点心思,就能化整为零,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以字词教学为例,我的具体做法是:
每学一个单元前,先根据本单元的文本篇目数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篇课文的字词。小组成员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查找出来,该注音的注音、该解释的解释;另外,也可以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出来。在学习文本之前,该小组同学要认真整理一份总结,贴到教室的学习板报中,以供其他同学参考使用。这种学习方式有几个优点,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落实;也使知识落实更有针对性,哪些字词是需要掌握的,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
二、在文本阅读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利用好文本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才是关键。在新课改以后,教材中文本的数量大大增加,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阅读量的加大,在大量文本的熏陶中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怎样处理文本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呢?“逐字逐句讲解、逐段逐层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不能完成大量文本的学习,也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创新,我在教学中主要关注了这样两点:
1.培养整体阅读意识
在学习一篇文本之前,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走进文本,围绕问题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然后大家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层层解答中,深入文本,从而突破文本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如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给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①作者的“一个梦想”是什么?
②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③在作者看来,实现这一梦想的途径是什么?
④作为一篇演讲辞,文章有哪些艺术特色?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明确了文本的主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懂得了文本中材料的作用;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就能理解作者以和平斗争为方式的理想和高尚境界;解决了第四个问题,就了解了本文感情饱满、语言优美的特点。这篇文本能体会到这些内容,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
整体阅读的方法省时省力,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整体阅读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引起学生的认知欲望,所以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其次,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再次,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一个人的问题越多,他的思维越活跃,知识也就越丰富。一般来讲,那些喜欢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总是爱问问题;相反,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很少问问题。如果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种课堂学习,就不是填充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获取的过程。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做好以下两方面:
(1)营造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放弃高高在上的身份,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使学生不拘束,敢于并乐于将心中的感受、疑问说出来。对学生的提问、看法,要有耐心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对独特、新颖的见解,更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赏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我要是像贾宝玉这样,恐怕也要遭父母的训斥和同学的嘲讽,连老师你都要批评我了;但是评论家们却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连《西江月》二词都是明贬实褒,怎么理解对他的评价?”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响应,因为很多同学都因学习不好而被家长批评过。我觉得这是很有见地的问题,因此让大家讨论。有的同学说这与贾宝玉生活的家庭、社会有关;有的则认为这是后人的主观愿望……,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曹雪芹生活的社会背景及《红楼梦》的主要思想。最后得出结论:贾宝玉生活在腐朽没落的社会中,他的“不肖”、“无能”是对旧社会的反抗,是一种新生力量的代表。只有他这种异于传统的力量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我们则不同,我们处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中,若我们不知努力,就真的是无用之人了。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由此可看出,只要给学生充分理想的空间,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有些学生不喜欢提问的原因是不知道问什么,怎样问;而有些学生喜欢提问,但提问的内容要么偏离文本,要么没有多大价值。这时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围绕文本找问题的技巧。
①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关注题目往往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如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作者为什么说“不是个好儿子”?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能理解全文的情感基调了。
②从关键句、中心句来寻找疑点。
文本中的关键句(中心句),多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且多是总结议论性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有助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苏洵的《六国论》首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文章又是从几方面来阐释的?
③从文本材料中发现问题。
根据文本记叙的重点,前后比较,从中提出疑问。如《中国的西部》一文,主要是写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而作者却在第二、三段中提到历史上的秦、汉、唐、宋,为什么?文本第五段中又写到近现代历史上的慈禧、蒋介石,又是为什么?如果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能自觉关注到这些问题,并主动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学生也就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体会了文本的写作技巧及巧妙构思,可谓一举多得。
除上述方法以外,文本的结构、修辞、句式等都可以提出疑问。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在文本教学中提高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写作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的作文课,但由于这种作文练习过于关注高考,往往会脱离文本、脱离课堂,使学生倍感枯燥,从而失去写作兴趣。虽然写得不少,但难有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写作训练与文本阅读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挖掘教材蕴含的资源,进行写作训练
利用有些课文的意犹未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续写。如:《雷雨》一文,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为节选的课文续写。
2.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课文进行改写
如将《长亭送别》改写成剧本;将《阿房宫赋》第二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比喻、排比的句子改写成散文。
3.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缩写
学习《黑洞旅行》一文,可以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介绍黑洞的形成;阅读《华盛顿的选择》一文,用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概括华盛顿的事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少教师提出“大语文”的理念,主张开辟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不可否认,这些教学理念很新颖,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还很难普及这种模式。我主张回归文本、重视文本,通过不断挖掘文本,改革文本教学思路,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跟上课改的步伐。
【作者简介】刘洪丽,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