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街)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研究发现:城镇化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而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又可以促进城镇化;政府的主导是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在主观上也要求政府组织管理工作要适应城镇化的发展。民俗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失去了本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更需要主观上的努力,在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的组织管理下,走时代性与传统性的革新之路,才能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民俗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05-04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世界民俗体育发展艰难,正慢慢在人们生活中消失。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使我国部分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等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中国农村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在这场变迁中,依附于农村传统文化土壤的民俗体育,其发展也必然深受影响。为保持体育文化生态多元化,也为民俗体育在新时期健康传承,有必要通过分析城镇化变迁对其发展、演变的影响,来探寻民俗体育活动演进的规律,促进民俗体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使其适应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下辖1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面积19.34 km2,常住人口5.34万人,外来人口4.9万人。大石镇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项目繁多,自古流传至今的民俗体育有武术、龙舟、鳌鱼舞、鱼灯、高跷、船灯、蚌灯、木兰扇、太极拳、踢毽子、拔河、跳绳、舞龙、醒狮、石担、石锁等等。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2.1.1问卷的设计与问卷的内容调查问卷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社会学理论设计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收入、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消费、健身内容等问题。
1.2.1.2问卷的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以各行政村农村和城镇社区人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大石街下辖的居委会和行政村300人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中涉及1995年的内容时,一般选择年龄在35岁以上人群为调查对象。
1.2.1.3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了对问卷二进行正副卷检验法。在正卷调查4个月后,随机抽取30个人
投稿日期:2008-02-15进行第二次副卷作答。在SPSS统计分析中,利用了相关分析法对30份正副样本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1.2.1.4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是针对问卷内容,采用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方法。即,请10位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对问卷进行有效性评价,经整理后再交专家确认,确保调查问卷内容的有效性。
1.2.1.5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表1)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2007年9月28日-10月15日,(调查“民俗体育发展”事件以2005年12月大石镇还未撤消,分设为两个街道办事处为止)。发放方式是在大石街党政办及文体中心主任的协助下,由课题组成员亲自发放回收。
1.2.2访谈法主要对大石街的领导和分管体育的领导、各行政村的负责人、以及当地人进行了口头访谈。
1.2.3田野调查法通过大石镇各行政村、居委会和各公园及锻炼点进行实地调查,对大石镇“社区民俗体育”模式进行考察,试图找出城镇化对民俗体育发展影响的共性及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组织行为模式。
1.2.4数理统计法统计数据主要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城镇化进程中大石镇社会变迁
大石镇城镇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4年期间是城镇化的起步阶段。这阶段非农业人口仅占16.94%,农业人口为83.06%。有23个行政村,没有居委会,非农业人口未达到镇级标准。1994-1998年是城镇初步发展阶段。1994年开始撤乡改镇,这一阶段非农业人口上升到36%左右,但还是以农业人口为主,有2个居委会。1998年至今是大石镇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12月为止,全镇10.68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达到76.75%以上。本文在大石镇所提到的农业人口,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非农业人口指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服务于其他行业的人口(图1)。
3城镇化对大石镇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
3.1对民俗体育认识的比较调查结果显示(表2),10年前人们对民俗体育的功能的认同度不高,除了对“健身”功能、丰富业余生活和节日表演有较好的认识外,对体育的其他各项功能认识不足。而现在人们除了对“健身”和节日表演功能仍有很好的认识外,对民俗体育的其他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除丰富业余生活只占45.4%外,其他选择占50%以上。
调查结果275人来看:一直都参加民俗体育活动有41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4.9%。一直都不参加的有11人,占4.0%。以前参加现在不参加的有2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1%,这部分人主要是处在30~45岁之间,他们以前曾有体育活动基础,而现在他们正是立业的时期,与工作、家庭压力大有关,这也是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原因之一。以前不参加,现在参加的有198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2.0%,其中,希望通过民俗体育活动改变健康状况和享受晚年生活的老年人占多数,祈求生活平安、生意兴隆的以妇女和城镇化进程中转变产业结构、卷入商海的农民老板居多。
通过对“以前不参加现在参加”的原因调查表明(表3),选择受经济影响,有闲暇时间、有组织和指导员指导以及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的都在45%以上,这说明,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大石镇人参加民俗体育活动态度,也说明以前不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可能与没有经济条件、闲暇时间不多、没有健身指导员、缺乏场地和设施等因素有关。这和城镇化的影响、政府领导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
据了解,大石镇已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列入到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去,并通过宣传、建立体育指导站和体育文化站等实际工作,使富裕后的农民有了较强的体育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有74.6%的人认为民俗体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继承发扬民间文化传统。81.1%的人认为发展民俗体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认为民俗体育可有可无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5.3%,说不清的占7.3%。该项调查表明大石镇人对民俗体育活动的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说明城镇化在改变大石镇“外形”的同时对人们弘扬传统文化意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2民俗体育活动内容比较
3.2.1余暇时间活动内容比较在城镇化的带动下,大石镇到2005年底已有90%以上的农民居民化,他们由直接参加农业生产为主体,改变为以半农业、务工、经商为主。而非农业、机械化、电器化节省了农民的大量劳动时间,而且,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余暇时间明显增多。这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的保证(表4)。
3.2.2体育活动内容比较根据调查,到2005年底,民俗体育活动是农民闲暇时间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而且他们的健身方式和健身内容都有所创新。大石镇人最初由“农村人”转变为“城里人”时,他们因不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环境而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迷茫。镇政府和镇文体中心及时确立了“体育设施现代化、全民健身多样化、生活内容科学化”的建设目标,并组织“科学健身进社区”系列活动,邀请体育、卫生专家开展健身知识巡回讲演,宣传“安康的社会、健康的身体、小康的生活”等新的生活理念,使“人人运动”深入家庭,深入生活,成为农村文明生活的新方式。
1) 健身地点变化与健身方式创新:该调查涉及对象是“一直都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n=41)。结果显示:(表5)1994年前由于全镇各行政村还没有什么健身点,镇上也没有健身广场,所以他们主要的锻炼地点在田间村头、住所附近和其他地方(学校或单位操场)。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居住方式相对集中,镇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在各行政村、住宅小区、街边花园、关帝岗公园及音乐喷泉文化广场建设了各类体育设施,因而这些地方已成为人们健身锻炼的好去处,占61.0%。文化广场平时也是集体健身队,鱼舞队、太极拳、木兰扇舞等主要集中锻炼地。人们锻炼地点的变化体现了大石镇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健身地点的合理配置为民俗体育活动方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另外,镇文体中心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加强了对特色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团队的培养,现在全镇居民已经有滚灯队、鳌鱼舞队、鱼灯队、船灯队、龙舟队、舞龙队、舞狮队、太极拳、健身气功、武术等20多只体育团队和协会,他们经常出现在村镇、小区和健身广场表演,成为现代大石镇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具有当地特色新的“民俗体育”文化。
2) 健身内容变化:受多年来国家竞技体育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城镇化初期,大石镇各级干部始终把体育比赛的成绩放在第一位。一时间,从西方传来的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等成为发展重点。究其原因,主要与城镇化影响下社会转型有关,即由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的社会形态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结构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使在农耕文化中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民俗体育活动丧失了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另外,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体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及其主导地位的确立,也影响了大石镇领导的决策和人们选择,曾一度使民俗体育失去其应有的发展空间。从2002年运动会,镇领导就开始把广泛的大众参与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把开发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运动会上增加了拔河、踢毽子、斗膝、挑担、滚铁环等农民参与性强的项目,还把农民喜闻乐见的一些项目列入运动会表演,像木兰拳、鳌鱼舞、鱼灯、健身舞蹈、跳绳、舞狮、舞龙、太极拳、南拳等民俗体育项目。现在各企业、村镇、居委会和社区人们的参与性极高。据统计,大石镇2005年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口有6.3万,占总人口的59%。
3.3民俗体育组织管理比较
3.3.1大石镇体育场地设施比较调查表明(表6)大石镇现在体育硬件设施已有很大的改观,很多设施和场地从无到有,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喷泉文化广场和各村的健身苑、健身点以及镇体育文化中心,充分显示了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改善了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农转非”后居民的体育需求。
3.3.2大石镇农民综合运动会及社区体育活动随着大石镇经济地迅猛速发展,人们生活步入了小康社会,城镇化对体育文化的要求就越贴近人民生活。大石镇政府、各体育协会、各社区和群众团体,每年、每季、每月和节假日都要组织各类民俗体育比赛和活动。1994年以后,镇领导认识到发展大众体育的重要性,在运动会上增加了许多农民参与性广的民俗体育项目,如拔河、挑担、斗膝、滚铁环等。另外,一些民俗性集体健身的活动项目如鱼舞、舞龙、舞狮等项目也被列入运动会表演项目。为了解决参加体育活动“两头热、中间冷”及妇女多,男子少的情况,镇文体中心在运动会上还特别增设了具有其他民族、地域特色的健身舞、健身操等适合中青年参加的项目。随着项目的变化和在实践中加大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尤其是对一些竞技性不强的民俗体育项目如风筝、鱼舞等进行改进,使其表现出一定的竞技性,参赛单位逐年增多,参赛项目构成呈多样化朝着体育项目民俗化的可持续道路发展。2004年举办的大型龙舟赛,有30条巨龙戏水,10多万观众观看,盛况空前。
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运动会中来。据统计石北科技园区和鸿图工业园企业有148户,其中外资企业26个,民营企业122个。他们通过自己表队在开幕式上的表演来宣传企业和产品。企业的参与一方面丰富了参赛队伍,另一方面又从经济上支持和促进体育的发展,实现了体育与企业的资源整合,强大的经济后盾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3.3.3大石镇体育管理工作情况比较据访谈了解,在1994年以前,大石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很不到位。在这之后由于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石镇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发生根本变化。
1) 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视和宣传。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指导和保护民俗体育文化是城镇化后大石镇领导的共识,编制本镇群众体育的长期规划,改造和创新民俗体育项目,每年举办全民健身宣传周、全民健身文化节、健身节(每年从6月~12月份)及每两年召开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并确保各村、居委每年以“自选动作”为主的民俗体育活动进行参赛。成立民俗体育文化站具体组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
2) 1999年成立体育文化指导站,并配备专职体育干部和志愿者担任具有民俗体育活动经验的体育指导员,真正发挥民俗体育活动的健身和其他社会功能。
3) 民俗体育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石镇政府在城镇规划、制定体育事业发展纲要和村委会、居委会建设中为民俗体育活动创造了理想的发展载体。近年来,为了适应“农转非”后居民的体育需求,仅2000年就投资1 000多万元,在镇中心建造了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文化中心、健身苑。
另外,大石镇对健身苑、点的管理上做到了民俗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时间、教练、场地、器材六落实,通过明确管理制度、组建管理队伍、加强宣传活动、科学指导健身等措施,充分发挥健身苑、点的社会功能。
4) 在打造本地民俗体育品牌的同时加强与邻村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交流,加强民俗体育健身团队建设。大石镇近年组建了健身操、健身舞蹈、鱼舞、花灯、棋类、练功十八法等体育团队,既保留了传统特色项目如鱼舞、花灯,又引进了具有现代气息的项目如健身操、健身舞蹈等。活动样式有:“周”(宣传周)、“节”(健身节)、“赛”(各类比赛)、“会”(综合运动会)、“评”(评选十佳健康老人、体育先进家庭)等。
4结论
4.1城镇化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1) 城镇化后环境的变迁为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2) 城镇化后社会结构的的变迁提升了人们对民俗体育活动的需求;3) 城镇化后生产方式的变迁给人们更多从事民俗体育活动的闲暇时间;4) 城镇化后生活方式变迁引起人们对体育需求度的增加;5) 总体上城镇化改善了社会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基本条件。
4.2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化1) 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促进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 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调节了人们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规范,改变了农民的形象,使城镇化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3政府的主导是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民俗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失去了本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更需要主观上的努力,在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的组织管理下,走时代性与传统性的革新之路,才能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
4.4我国民俗体育发展要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民俗体育有它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环境,当城镇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环境之后,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主观努力,让民俗体育活动在改进中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发展民俗体育的关键,让民俗体育始终在服务于社会中去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曹可强.我国体育市场开发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4):9.
[2] 丁世勇,等.析民族体育旅游资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11.
[3] 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番禺年鉴[M].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6.
[4] 虞重干等.苏南小城镇体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2,9:22-26.
[5] 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番禺县镇村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6] 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7] 郑国华.城镇化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6.
[8]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3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