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颖
笔者偶翻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该书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中选择的几首诗,尽管作者出身不同,人生经历也各有差异,但在诗作中都不约而同使用了“空”这个词。再留意其他诗歌作品,“空”这个字使用频率竟然非常高,细细品味,“空”字在诗句中大体有如下几类作用:
一、用其本意,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多角度的情趣和审美效果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是唐代王昌龄《塞下曲》的前四句。“空”指空洞,不包含什么,暗示作者再次入塞的时间,透射了夏季边塞地区特有的凋敝、萧条之景。
刘禹锡在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这一联中的“空”字将自己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二十多年来流放巴山蜀水,再回朝时亲朋故旧老的老,亡的亡,朝廷中更因人事几经变动,在职官员无一能识的一种惆怅、百感丛生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来了。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的前四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展现了秋天傍晚一场阵雨过后蓝田山中的景色:蓊蓊郁郁的松林,平坦圆润的溪石,清冷的月辉,清冽的泉水。诗人开篇着以一“空“字,耐人寻味。山既非不毛之地,也非杳无人烟,诗人来到山中,远离市井的嘈杂烦扰,耳边心中感到特别清静,因此山居给他最突出的印象是“空”,是寂静。“空”字表现了山中的宁静和幽寂,传达出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愉悦和满足。
二、巧妙借用其引申义,表达对行为、心志不能实现的一种感叹和无奈之情
杜甫《蜀相》中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句子。当年威震蜀中,智谋盖世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几百年后,人们已经淡忘了他,渐渐冷落了他。尽管他的祠堂历史悠久,庄严幽静,也只是成了鸟的乐园。素有“鸟中歌仙”之称的黄鹂嗓音再怎么悦耳,歌声再怎么动听,也只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为人们很少再来此拜谒,悼念英雄了。“空”,即客观写出祠堂冷寂的氛围,也流露出对英雄遭冷遇、蜀相祠无人问津的痛惜伤感之情。
高适《燕歌行》是一首久负盛名的边塞诗,它生动地展现了唐代中期的一次战争。开元二十六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身肩皇帝的重托,带精锐之兵北上,由于首帅轻敌,结果造成唐军大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两句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分别两地的亲人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下的相同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空”,写出了诗人对远征突厥,而又战事不利的士兵思念家人、怀念亲人的一种同情和无助之情。
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也是一首非常朴实的小诗。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人一大早就洒扫完毕,打开院门等待友人的到来,以至于听到门外的车马声和行人从他家门经过身上玉佩发出的撞击声都会使他满心欢喜地出门迎接,可是直到傍晚友人还未来访。天不作美,又下起了小雨,作者那颗期盼的心到此时才完全冰冻。诗歌末尾写道:“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空”字写出了对友人未能如约而来的一种失落和自己等待未果的自嘲之情。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空”字,一个原本只是对环境空间特征描绘的词,在那些具有忧时伤国诗人的笔下却异彩纷呈,饱含了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的相似的情感。“窥一斑而见全豹”,中国古典文学之所以百读不厌,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