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田
汉字,不管是手写还是印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都是纵向自上而下书写或排印的。汉字竖写的历史长达几千年,这大约和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是木简、竹简有关。木简、竹简狭窄而长,竖写起来比较方便。而古人的书写工具——毛笔,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从汉代以后纸的发明,到隋唐雕版印刷出现,到宋代活字印刷发明,汉字始终是竖排竖写。然而这种书写方式并不合乎文化发展需要和人们的生理要求,特别是近代汉字里出现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和使用新标点等情况后,汉字竖写就更不便于表达和统一体例。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力主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
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社的编辑之一钱玄同。钱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3期上,发表了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而汉字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此后,为了阐述和推行汉字“横行”的主张,钱玄同又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钱玄同的主张引起广泛关注,得到陈独秀、鲁迅、陈望道等学者的积极赞许和支持。但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掀起更大的波澜,《新青年》杂志本身也守着老规矩,版面上的汉字依然一期一期地竖排着。
在钱玄同呼吁推行汉字横写的同时,《科学》杂志已经开始汉字“横行”了。该刊创刊号的“例言”中对此有一项专门的说明:“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并用西文句读点之,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式,非故好新奇,读者谅之。”当时最能标新立异的《新青年》,讨论一番没干成。大概是因为几千年的历史惯性太强大了,以至于《科学》杂志在实际施行的时候,还要声明一下“非故好新奇”,而是因为外国人的数学算式、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都是自左向右横行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改为“横行”,希望得到国人谅解。由于《科学》杂志社带头,随后愈来愈多的专著、课本、报纸等实行“竖改横”,终于形成了“横行”者居多的局面。
1950年6月在新中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正式向大会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引起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次把从上到下的竖排版改为横排版,并刊登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文章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著名学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称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有人还专门搞了一次专项实验:挑选10名高三优等生,分男女两组,让他们阅读从同一张《中国青年报》上精心选择的抒情短文。结果差距明显:横排版的阅读速度是竖排版的1.345倍。有人开玩笑说,直到汉字改为横写,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来是横着长的。还有人调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横写的,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摇头,意思是在说“不对,不对,不是这样!”,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独树新解的创新意识;中国汉字是竖写的,读者一边阅读一边点头,意思是说“对,对,就是这样!”,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守成规的保守意识。
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已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汉字终于完成了从竖写到“横行”的改革。
(作者地址:浙江慈溪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