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改红
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的《文心雕龙》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写文章的人有了真情,所闻所感所思就会像泉水一样流淌出来。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了,因为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原样才能变成写作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了感悟才会有写作。
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茫然一片;在经历同一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就是感悟的差异。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写作富有“灵性”;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不感兴趣,一切无所用心,遇事迟钝,没有感慨,没有激情,没有见解,视写作为畏途。
感悟能力的差异说到底是由于人的各种素质(如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等)的差异产生的,因此实施素质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十分有效。那么在素质教育时,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加强感悟呢?
一、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
创造之美能感染学生,而自然之美尤其能吸引童心未泯的青少年。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美感,往往有一种直觉上愉悦感,产生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惬意。但这种美感却常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憾,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好的自然景物,并栩栩如生地表现它。
今年春季一段持续的干旱过后,一场突然而降的春雨使学生们兴奋无比。课间学生们拥到操场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雨丝,在雨中嬉戏,一时奔跑声、欢笑声、叫喊声响彻校园。上课的铃声敲响了,学生们才恋恋不舍地跑回教室,上课几分钟后,我发现学生们不如往常专心致志了,不时有学生向窗外瞟一眼。看到这一情景,我灵机一动,何不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写作。我准备从“雨”字结构入手引导他们多角度欣赏雨之美。于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象形文字的雨怎么写吗?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我把一个大大的象形文字“雨”写在黑板上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接着,我又启发说:“既然我们都能在雨中得到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感受一下: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闻闻嗅嗅,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我从四方面入手指导欣赏雨景:
1看:雨-色美(晶莹,透明)
-形美(像牛毛、像花
ふ搿⑾裣杆浚
-姿态美(密密地斜织
ぷ牛
2听:沙沙声,淅淅沥沥声。
3闻:空气清清爽爽,沁人心脾。
4触:雨丝跳到脸上清凉、惬意。
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有的说:“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有的说:“下雨了,温柔的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挽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啊,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有的说:“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个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那细细密密的节奏中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有的说:“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浴后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
看,一场春雨竟引出了学生们的万般情愫。可见,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弯心湖。帮助学生注意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如生活环境变换、人事变更、交谊庆贺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澜),激荡情思,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心潮自然喷涌。文章出于内心,出于真诚,不必藻饰、不事雕琢,自然就能成为好文章。这正如古人说的:“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纹)。”
二、培养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间接感受生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来感受生活。这也是一条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下边就阅读方面谈谈。
“书是有字的生活”,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带者着相应的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就一样能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因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多读书,以达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目的。
指导阅读必须落到实处。这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自己博览群书,然后百里挑一地选好范文。在认真备课(写评注、设置问题等,以此在范文和学生之间搭一座桥)。在引导读书中讲究趣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首先,从《小小说》等杂志上精选情节动人、适合学生口味的故事,有表情的朗读。对于整天在“题海战”中疲于奔命的学生们来说能在作文课上听听故事无不欣喜若狂。同时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体会和领悟,对文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动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中去体验,融入文章的情景当中去领会。
其次,从《中学生阅读》《语文报》《语文世界》等报刊中精选一些优秀中学生作文进行朗读。这些故事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有些甚至是我们身边都能见到的事。使学生明白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且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不多,并不引人注目,我们更要关心,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所在,同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选材谋篇、语言、立意的熏陶。
再次,从《读者》《青年文摘》《诗刊》上精选隽永、深刻的散文、诗歌进行进行阅读和欣赏。一是老师在读到关键时突然停下来发问:“你估计情节往后会怎样发展?”或“文章就此结尾了吗?”或“下面该插述哪一类的事?”学生把自己按“常理”进行的预计跟文章加以比较,一下子就体会出了写作的妙处;二是读完之后让学生谈一点感受,可以谈这篇文章好在哪?也可以就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对于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外貌描写、结构安排提出看法、见解。
最后,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每星期精读三至五篇优秀作文并作一篇摘记,摘记之后要谈心得感受。
假如能够经常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亲自实践中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能力,启发他们观察美、感受美、思考美、最后拿起笔来兴趣盎然地表现美,真正达到我感我思故我写的程度。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