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霞
プ魑挠镂慕萄У陌氡诮山,且是险滩之地,师生难涉。惟其如此,才是其魅力之所在。而要充分展示作文的魅力,使学生能够援笔成文,写出独具个性风姿的文章来,首先应从丰富学生的感知入手。在此,仅浅述拙出,望能引发教育同仁的一点思考。
プ魑氖且桓龈丛拥男睦砉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技能,所以作文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上述各种心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过程。关键是丰富学生的感知,即要学生学会观察、感受并认识、发现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折射生活,引发思考与体验,从而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以备随时提取,做到援笔成文。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范围中收集素材,获得信息,拓展空间和视野,并能从周围世界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才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学生感知世界自我的能力提高了,感知丰富了,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这就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与根本。那么,何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呢?
ヒ弧⒆呓自然,静观默察
大自然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不一定非要到旅游胜地去,要靠学生的眼,用他们的心去发现。路边的一株小草,月空下婆娑的树影,日落时映衬天空的晚霞,以心去默然相对,是会悟出文学、人生的些许真谛的。观察力是心灵感知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的信息一一捕获。“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并非真”,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如是说。没有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佳句;非观山最细者,就不会有“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精微刻画;更不会有“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独特内心感受。
故此,应让我们的学生走近自然,学会静观默察。用他们灵慧的眼,敏察的心去发现自然。
ザ、走近生活,听言观行
文学本就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鲁迅先生主张“杂取种种人而合成一人”。故应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贴近生活,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听言观行,感受生活的万千变化,纷繁与复杂。只有感触生活,才能懂得体会什么是风度翩翩,什么是亭亭玉立;什么是韬光养晦,谦和从容;什么是优柔寡断,庞辱不惊;乃至什么是人生的苦辣酸甜咸,事物的赤橙黄绿紫。要教给学生一双“文学的眼睛”(观念、思维、方法等),让他们用这双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美妙。让他们学会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学会认识生活,分析生活,以丰富自己的感知。就是在学生内化,吸收,比较,联想,甚至创造这些感知的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力,联想力,判断力等等,为作文时援笔成文、行云流水的表达做好了充足的储备。
ト、走近文学,读文品句
无可否认,阅读对写作有益处,没有阅读,便无从谈为文。但学生课内阅读量和阅读范围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提倡与引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期,选择推荐阅读书目,尤其是一些经典名作,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文学创作都汇集于其中。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会给学生打开一个新天地,或是不熟知的,或是在常态生活中有新的发现与开掘的。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期待,走进“文学的圣殿”,积极的投入感性的阅读,与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感受,体验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与之同歌同哭,甚至是漫天的幻想。读一篇篇,一本本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次次的精神洗礼。让学生自己去欣赏,沉吟,把玩那如陈酿般芳醇且禁得住细细品味的,能够生长和发展甚至创造的,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语言,那具有生命灵性的文学大师的语言。
这种“引领式阅读”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为自己作文提供灵性的思考与榜样,“涵泳其中,取法乎上”,能够训练学生有一双“自己的眼睛”,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对作品作出自己的阐释与评判;学会用自己的眼光从作品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才能写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看、听、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知,在走近自然、生活与文学的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储备丰富的感知材料,这样才能为真实、准确、生动的表达备设一个深广而丰富的摄取源,需要表达时,感知材料才足够调动,才能迅速聚焦出来,将原本朦胧的思想明晰化,将零星,残缺的片断进行补充、修正、发展,使其相对完整并具逻辑性,将纷呈无序的思维系统化,有序化。意即将原初的处于相对粗糙形态的内在感知外化为精美的语言与结构,以丰富的感知促成生花之文。
ィㄗ髡叩ノ唬汉颖比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