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林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高考试卷所选阅读材料绝大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今义直译,但在实词推断题中如果出现古今同义的释义,一般却是错误释义,因为这可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2007年江西卷第9题B项中的“完”释为“结束”、天津卷第11题A项“信”释为“相信”等都是错误的。
由于同学们的积累有限,加之文言实词一般都有多个义项,因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词语的方法非常必要。下面就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为同学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推断方法。
一、回扣教材想一想
这里的教材指初高中语文课本,以及总复习时老师精讲的复习用书。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
(1)辽宁卷第9题C项:烛之则狗也烛:照
简析:回扣《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一句,可推知此处“烛”字释义基本正确。
(2)山东卷第9题B项: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简析:回扣《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逍遥游》“彼且奚适也”等句,可推知此处“适”字释义基本正确。
(3)海南宁夏卷第4题D项: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简析:回扣初中教材《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可推知此处释义基本正确。
(4)安徽卷第8题B项: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简析:回扣《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可推知“示”字释义有误,应为“给……看”意。
二、根据结构推一推
1.根据字形结构。
与拼音文字表音的特点不同,汉字是表意的,以形声字居多,从形旁分析去推敲词语的意思不失为推断词语的一条捷径。比如:以“纟”为偏旁,与丝、绢、绳索有关,如“组、缟”;以“歹”为偏旁,与伤亡、灾祸有关,如“殁、残”;以“王”为偏旁,与珠宝、美玉有关,如“瑜、瑾”;以“贝”为偏旁,与钱财有关,如“赐、贾”;以“言、口、心”为偏旁,分别与人的言行心理有关,如“讦、吁、愠”;以“刀、弓、戈、斤、矛”为偏旁,与兵器有关;以“马、牛、羊、鸟、虫”为偏旁,与对应的动物有关;以“禾”为偏旁的字,一般都与五谷关;以“尸”为偏旁的字,一般都与身体有关;以“女”为偏旁的字,一般都与妇人有关;以“月”为偏旁的字,一般都与肉有关等等。
例如:
(1)湖北卷第10题B项:良欠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霁:明朗
简析:“霁”形旁为“雨”,跟“雨雪”相关,此处释为“明朗”(雨后或雪后转晴),推知基本正确。
(2)全国卷Ⅱ第8题A项: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简析:“讼”形旁为“言”,与讲话有关,本义是“争论”,根据语境推知此处释义基本正确。
(3)北京卷第6题B项: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简析:“踵”字形旁为“足”,与腿脚有关,可推知此处释为“脚后跟”基本正确。
2.根据语法结构。
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一时弄不清楚,但是通过一些语法结构(如词性、句子成分等)加以推断,从而达到解答的目的。
例如江苏卷第8题B项: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宰杀
简析:此句中“刑”与“牲”构成动宾关系,“刑”的对象是“牲”,可以推知此题将“刑”解释为动词“宰杀”是正确的。
3.根据句式结构。
文言文在语言结构上常采用对举,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用来推测词语的解释。
例如山东卷第9题C项: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简析:此句与上句“胜公荣,不可不与饮”构成对称语句,阮籍假设了“胜公荣”、“减公荣”两种相反的情况,“减”相对于“胜”,“胜”意为超过,那么“减”解释为“不如,比不上”则是恰当的了。
三、借助成语验一验
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
(1)重庆卷第8题C项: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
简析:成语“怨声载道”中的“载”义为“充满”。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而按C项的解释,则文理不通。
(2)江苏卷第8题A项: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
简析:成语“屡试不爽”中“爽”意为“差错”,于此语境推知,基本正确。
(3)湖南卷第10题B项: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简析:成语“身体力行”中的“体”意为“实践”,于此语境推知,基本正确。
四、联系语境猜一猜
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作出选择,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常常都是判别的最好依据。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
1.联系事理关系。
湖南卷第13题:翻译“身虽瘁臞,犹未有益”一句。
简析:要想文从字顺地翻译,必须要对“子何臞也”中“臞”字进行推断。由注释看,“臞”同“癯”。可推知“臞”应是一种病(病态),联系原文看,此病是能看出来的,再根据“心忧之,故臞也”,可知此病由“忧虑”产生,可推知“臞”应指“面容憔悴”。
2.联系内在逻辑。
全国卷Ⅱ第8题C项: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附相关语段: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
简析:此语段中安重荣认为晋高祖的态度是“屈中国以尊夷狄”,是“晋万世耻也”,因而非常愤慨,由此可以推知晋高祖在“骄甚”的契丹面前的态度应该是恭恭敬敬、低三下四,而不可能是对契丹要求严格,可推知此处释义错误,“谨”应为“恭敬”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为了更加确切地推断句中实词的含义,不妨从多个角度加以推断、互相验证,这样才能选出最准确的答案。例如上文中提到的2007年湖北卷第10题B项中“霁”释为“明朗”,还可以联系课文《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一句以及成语“云开雨霁”、“光风霁月”等来验证。
[作者单位:安徽霍邱师范学校]